蔡达峰代表建议:增加考生机会报考理想高校
本报北京专电 (特派记者 高玲)“现行的录取方式使得报考高校已成为一场全国性博弈,高考志愿实际上没有可选择性。”全国人大代表蔡达峰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可进入高校的学生多了,这是一大进步,同时,我们也要努力增加每个考生考上理想高校的机会。
蔡达峰说,在现行的录取方式下,考生实际上可选择高校的机会极小,因为高考实行批次录取办法,政府将高校划分等级,分三批提供给每个考生选择,每个考生可以在每批高校中按志愿依次选择填报4到6所,同时,每个高校在填报志愿的考生中,按招生计划数从高分到低分录取,未被录取的考生,其所填报的其他高校的志愿实际上也同时作废,即便其考分高于这些高校的录取分数线。
蔡达峰认为,在分类、分批、分志愿逐层限制下的按分数录取,高考志愿实际上没有可选择性。“考生必须在录取前十分清楚分类、分批的情况,同时必须十分准确地猜测别人的志愿、分数和自己的分数排名,才能使自己被第一志愿高校录取。”
这也造成了一种现象,即“在录取前,考生及家长极为担忧和紧张,高校和媒体的招生宣传竭力讲解其实讲不清楚的东西,而不是介绍教育本身。虽然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如愿地进入了高校,但还有相当部分考生因为志愿填报失误而十分沮丧,甚至对录取他的高校极度不满。”
蔡达峰说,要努力增加每个考生的选择机会,必须要对录取方式进行调整。
“比如,可以尝试同批次高校平行录取的方式,使考生可以同时选择多所高校。”蔡达峰说,“考生可以将若干所(如4所)高校作为同批志愿高校,不分先后,改变现行的同批高校志愿中只能被一所高校录取的状况,而高校也就可以一次接受更多考生的申请,并从中按计划数选拔录取。考生再从若干所录取高校中选定一所高校。最后由当地招生办公室再作调剂录取。”
蔡达峰说,招生的基本关系是考生与高校相互选择的关系,这种关系越直接,效果越好。多所高校同时选拔一名学生,增加了考生与高校相互选择的机会,同时也有助于引导考生与高校更关注自己实际意愿,双方也容易理解选拔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