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高国团(左)在和另外一名代表讨论议案。
本报记者 殷新宇摄
熟悉高国团的人称她为“平民代表”。她家里还种着4亩半责任田。作为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的一名普通农艺师,她来北京参加本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前,还在田间地头反复叮嘱乡亲们抓紧往田里打农药,防治即将到来的纹枯病。
在河南代表团的一次全团会议上,2分钟的发言,高国团提了3个建议:“严防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健全农技推广网络”,还有“警惕只有农民离开土地才能致富这一危险信号”。
穿着朴实、面色微黑,这个外表与一般“农妇”并无区别的全国人大代表令人印象深刻。简短的发言说事例、举数据,句句落在实处,听得出2分钟背后的努力;她用“线断网破人不在”形容乡镇一级的农技推广网络,一听就是土疙瘩里刨出来的“原生态”词汇。
高国团说:“刚当上人大代表的时候,小录音机放在桌子上,我就慌得不知道该说啥,直到录音机拿开,才能说出话来。”如今,已经当了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高国团在会上发言再也不慌了,还特积极。“除了会上讲的那3个建议,今年我还带来了7个书面建议,大部分是关于农村的。”每次参加人大会议,除了主动要求发言外,高国团提交的建议都在5份以上,最多的一次,提了13个建议。
高国团说,她的建议和牵头提出的议案都得到了答复,对基层政府提的合理化建议还能很快得到实施。2005年,她向平顶山市建议,建立病虫害防治基金,政府采纳了她的建议。“去年,防治基金就用上了,平顶山的小麦少减产1亿多公斤,相当于减少损失1亿多元啊。”谈及此处,高国团面露喜色。
每周,高国团至少两天在村子里,农忙的时候,差不多每天都和农民在一起。“两会”结束后,4月到6月是和病虫害斗争关键时期,高国团说,“在田里一待就要一个多月。”和乡亲们在一起的时候,高国团总会“绷紧弦”留意大家最关心啥。
今年准备提交的“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应考虑种粮直补款集中使用”的建议,就是她“听”出来的:“这个农民说中,那个农民也说这个中。我好好想了想,也觉得中,就把这个建议带到北京了。”
高国团说:“我是一位农民代表,最关心农民的生活。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不应仅仅反映农民的建议。”这些年来,她所提的建议和议案涉及方方面面:交通、文物保护、社会保障、矿产资源开发、环保……有函授大专学历的高国团说,代表更应该学习。每天她坚持至少看一份法律方面的报纸,“看了活的案例,更方便我理解法律条文。”遇到难题,她会翻阅相关书籍和请教专家,很多专家都成了她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