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议程安排,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将举行本次大会期间唯一的一场集体采访活动,主题就是“大运河保护与申遗”,邀请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回答记者的提问。昨天下午,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刘枫,他说要在这次大会上再次宣传大运河。
实际价值可与长城媲美
事实上,也正是由于全国政协委员们的努力,才使得久已沉寂的京杭大运河的保护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2002年的时候,大运河就连“市级”、“县级”保护文物都不是,只是在个别地段有些建筑被视为文物。虽然在2004年,国家文物局就已经提出京杭大运河作为预备项目,将要申请世界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由于没有一座城市主动牵头,“申遗”工作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直到去年“两会”期间,刘枫以第一提案人的身份和其他57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加强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提案,使京杭大运河的申遗与保护成为热点话题,并得到了国家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今年两会,他继续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须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要像保护长城一样保护京杭大运河。
“长城是凝固的历史,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刘枫委员充满诗意地形容大运河。他说,始开于春秋、完成于隋代、畅通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繁荣于明清的京杭大运河,历经了千年时间的积淀,历久弥香。运河的实际价值远在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长城之上。至今,其集航运、灌溉、防洪于一体的功能,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考察
2006年5月,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全国政协委员,并邀请文物、历史、考古、水利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在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的率领下,对京杭大运河进行了为期10天的全程考察,实地调查了运河沿线的18个主要城市和30余个县区,行程达2500多公里,刘枫表示,这是历史上行程路线最长、参加人数最多、层次最高、影响最大的一次对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考察活动,引起了较大轰动。
一番考察下来,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和运河沿线主要城市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在杭州召开专题研讨会,最终形成《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
2006年6月10日,京杭大运河被列入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25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将原先榜上无名的京杭大运河列在首位。
运河缺水断流堪忧
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但是,考察途中看到的不少问题却让代表委员们忧心忡忡。
水是京杭大运河的生命,但大运河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它的北半部已经没水了,废弃了,荒芜了,有的地方甚至成了污水道。刘枫告诉记者,目前大运河已不能全线通航,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仅为800多公里,季节性通航里程也只有1000多公里,山东济宁市以北的运河河段,已基本断流停航。一些有水的河段污染也比较严重,河水发黑,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运河“母亲”的“乳汁”变成了“毒汁”。
由京杭大运河衍生的官仓、会馆、驿站等古建筑,有的被岁月抹去迹象,有的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中被“改头换面”,甚至毁坏殆尽,亟需抢救性保护。部分古运河河道以及与运河相关联的古代水工建筑,如船闸、堤岸、桥梁、码头等,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建设性破坏”,造成无法挽回的历史遗憾。附着在运河两岸及河上的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散落在民间,逐渐消失匿迹,也亟待抢救与整理。
运河古镇特色渐失
依托京杭大运河兴起、发展起来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古村镇,是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相关专项保护法规的缺位,一些运河城市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忽视城市文脉,对一些历史风貌区进行不适当拆迁改建,沿河任意开发房地产项目,动辄“打造”所谓的城市文化景观,造成城市失去记忆和城市形态、面貌的趋同化;伴随着所谓的改造和开发,一些运河古村镇也渐渐失去了传统的特色和味道,使运河沿岸的历史文脉变得模糊不清,古桥纵横、河埠林立、古屋比邻、商铺连绵、巷弄穿错的京杭大运河风光已经或即将成为记忆。
刘枫对这些问题深感焦虑,他认为,那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运河申遗要摸清家底
看来,虽然大运河申遗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但在如何保护、如何协调发展、以什么样的面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刘枫建议,国家应成立京杭大运河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保护、申遗和开发、利用工作;尽快编制《京杭大运河保护总体规划》,明确保护标准和重点;由全国政协牵头,成立由相关部门参加的京杭大运河研究机构,对京杭大运河及沿线开展全面调查,摸清文化遗产家底;尽快制订具体申遗方案,积极推进申遗工作。
除此,刘枫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与京杭大运河古河道相衔接的设计方案,在充分利用古河道的过程中,减少或降低对运河历史遗存和风貌的破坏,并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加大治污力度,全面修复运河生态环境。同时,他还建议出台《京杭大运河保护条例》,推动大运河的保护与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设立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保护和申遗工作。
本报特派记者 陈进红 胡巍 董碧辉 俞力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