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打120!有人昏过去了……”莱阳市岘河公园,一位拾荒的老太太一头栽倒在垃圾箱旁。经医院抢救,老人才缓缓地睁开了眼。一看自己躺在病床上,她说句“俺要回家”就再也不作声地躺着不动了。傍晚时分,趁着大夫交班之际,老太太偷偷地溜出急诊室。
她为何要逃费?这个莱阳城区有一半人都认识的老太太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昨天,记者走进了老人的家,倾听了一个身世凄凉的老人独力抚养两个弃婴和一个孤寡老人的故事。
14岁摔断腿无钱医致残
1946年,张翠娥出生在莱阳市城厢镇东柳行村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里。由于姊妹多,父亲有病,家庭十分贫困,身为老大的张翠娥早早就踏上社会,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在她14岁那年秋天,不幸发生在她的身上。一天,她挑着两筐沉重的泥土为猪圈填土,吃力地走在村外的一个山坡上,体力不支,又被绊了一下,连人带筐摔进了一个5米多深的沟里,当时就昏死过去。村里人把她从沟里抬上来,孩子的右腿血肉模糊,右胯骨错位,并凸出一大截。家里没有钱给她治伤,从此,一个活泼可爱的农家女孩失去了笑声,永远地成了一个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残疾人。
张翠娥21岁那年,50岁的父亲不幸病故。父亲是家中的精神支柱,她总觉得有父亲在,哪怕是躺在炕上不能动弹心里也踏实。给父亲办完丧事后,年轻的张翠娥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悲伤和绝望,一下子病倒了。
抚养弟妹自己成老姑娘
父母去世的早,大姐张翠娥自然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为了给弟弟娶媳妇,张翠娥省吃俭用,一分一厘地积攒,为他们盖起了8间新房。1979年腊月,大弟结婚办喜事了。在新媳妇进门、鞭炮齐鸣的时刻,了却了一大块心事的张翠娥禁不住热泪盈眶。这是卸下多年重担的一刻,她终于可以松口气了。此时,张翠娥已经是34岁的老姑娘了。
不久,小弟也成亲了。两个弟弟成家后,张翠娥不愿意拖累家人,1983年,在城里租了间房,靠在市场上卖菜为生。一年来,奔波出力不少,收入却寥寥。1984年,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她在东关大桥桥头搭了一间小棚,改行干起修自行车的行当。
修车不用来回奔波了,但因为她右腿比左腿短,所以,不能和别人一样蹲着修,只能跪坐在地上吃力地干,但她娴熟的技术和周到的服务,却让四里八乡的百姓伸大拇指,她成了莱阳市修车业唯一的一名女性。但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又被打破。
捡回弃婴倾心抚养
1989年初冬的一天早晨,张翠娥看到桥头旁聚集了一大堆人,好奇地挤进去,看到地上有个包裹,里面裹着一个脸色黑紫、奄奄一息的婴儿。她用手轻轻动了一下,婴儿微睁的小眼几乎连眨也不眨。“作孽啊!别说是条人命,就是条小狗,也不能扔啊!”
张翠娥气愤了。她拨开围观者,揭开衣服,把可怜的小生命抱进怀里,挤出人群,一瘸一拐着跑回自己的小棚。她要用自己温暖的胸怀捂热这个冰凉的小生命。
回到家,张翠娥打开被子一看,是个女婴,最多三四斤。里面附了张字条,写有孩子的出生日期。婴儿才出生两天,她心疼地落泪了。她赶快包裹好,又是生火,又是买奶瓶奶粉,还用手轻轻地揉搓着婴儿冻得青紫的小脚。当时,跟来了几位老太太,她们一阵长吁短叹后,都说养不活。可一个星期过后,经过张翠娥的精心喂养,婴儿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张翠娥给她取名“艳艳”。
婴儿活过来了,但她残忍的父母给她留下了病根,孩子患上了惊悸抽风和斜视,一感冒发烧就抽风,一抽风就手脚不能动弹,全身发抖。每当孩子发烧,张翠娥就抱起孩子一瘸一拐地往医院跑,生怕孩子有危险。
一个寒冬的凌晨,艳艳又犯病了,张翠娥不管不顾地往医院跑。天不亮,看不清路,张翠娥一个不小心,重重摔倒在地。本能的护犊之情,使张翠娥高举起双臂,自己的双膝却重重地跪在地上,坚硬的地面和突起的沙石,把她的双膝磕得血肉模糊……这些张翠娥都不怕,她怕的是孩子跟着自己受苦。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张翠娥犯愁了,自己是个44岁的残疾人了,每天要修车,要为生计犯愁,她感到实在无力抚养这个孩子。有人帮着联系了一个人家,要认养孩子。可就在人家要抱走孩子的一瞬,孩子突然“哇哇”地哭起来,已经会叫妈妈的艳艳一声声地叫着,想起孩子给自己带来的做母亲的喜悦,顿时,张翠娥也哭着一把把孩子抢回:孩子,就是再苦再累,妈也不会和你分开!
收留七旬孤老太
1990年冬的一天,张翠娥刚给孩子喂完饭,听见门外有人喊:“大妹妹,行行好,给口饭吃吧……”声音凄凉悲怆。开门一看,一位衣衫褴褛年逾古稀的老人站在门口,冻得直打哆嗦。张翠娥赶紧让老人进屋,做了碗热气腾腾的鸡蛋面,又给老人找来一件背心。
一番长叙之后,张翠娥得知,老人叫赵春梅,今年73岁,家住万第镇西龙沟村,无儿无女。老伴年前死于肝癌。为给老伴治病,家里仅有的3间旧房卖了。但钱花光了,也没留住老伴的命,人财两空……张翠娥听着,眼泪扑扑往下掉:“大娘,你要不嫌弃,这里就是你的家,从今我就是你的亲闺女。”老人感动地跪下了:“真是遇到大好人,俺给你跪下了。”张翠娥把孤苦无助的老人拉起。
从此,张翠娥困难的家庭又多了一代人。为了挣钱养老抚女,白天,大娘在家看孩子,她就外出修自行车,干得也比以前更有劲了。
老人患有哮喘病和腰腿痛,每到冬季就咳嗽不止,张翠娥每天早晨都给老妈妈用香油、鸡蛋、蜂蜜做鸡蛋花,还省钱买了一套拔罐,给老人治疗。在张翠娥的悉心照料下,赵大娘身体一天天好起来,但张翠娥的病情却不断加重,残腿经常疼得无法行动,但生存的信念使她硬是咬着牙挺过来。
转眼到了1991年初,莱阳市整治市区街道,张翠娥的车铺被拆除了。为照顾她,有关部门在车铺原址建公厕时,特意为她盖起6平方米的小屋供其居住。
帮人抱孩子又捡回个女婴
也许是老天故意安排的机缘。1991年3月14日这天,天下着小雨不能出去修车,张翠娥难得清闲一会儿。约3时许,一位抱小孩的老太太来上厕所,让她帮着抱一会孩子。张翠娥热心地接过。可半小时过去了,老太太也没出来。张翠娥急得进去找,但早没了人影。她急切地打开被子,看见有“请好心人收养”的字条,还有孩子的出生日期。
又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张翠娥那颗善良的心愤怒了。冷静之后,她毅然决定:一定要把孩子养大成人。从此,张翠娥这个特殊的家庭里又多了一张嘴。
一个残疾女人,靠每个月修车挣的几百元钱,同时养活着一老两小:吃饭穿衣,吃药治病,该有多难啊。张翠娥一面拼命修车挣钱,一面尽量勒紧腰带,从吃上节省。家里都是做两样饭,老人孩子吃“好”的,自己吃“捡”的。
一早一晚,张翠娥常到市场拣丢弃的菜叶,到垃圾箱里捡破烂,能吃的拿回家,值钱的卖破烂。还到食品加工厂捡加工芋头的下角料。一年到头“苦行僧”式的生活,张翠娥不觉苦,她过得充满希望,因为有老人和孩子的期待。
一次,给孩子洗衣服时,她不小心掉到河里,不会游泳,她就拼命挣扎,仿佛看到了两个孩子企盼的眼睛,她告诉自己:我不能死!我死了孩子就完了!终于,她挣扎着上了岸。
厕所里传出欢乐的笑
虽然这一家三代的四口之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在不到6平方米的公共厕所内住房里,这个特殊的家庭总是其乐融融。厕所里不断传出欢乐的笑声……
夏天,厕所内粪便高温发酵,散发着令人窒息的恶臭,蚊蝇在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盘旋飞舞。白白的蛆虫顺着粪池蠕动着爬进屋。孩子小,张翠娥担心小孩看见了恶心,每天就早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捉蛆蛹,偷偷把讨厌的家伙扔出窗外。到了晚上,屋子里热得像蒸笼,格外难熬。张翠娥拿扇子给女儿和妈妈扇风,等她们睡熟了以后再睡。有时候凌晨一两点还没有休息。
试想,6平方米的小屋,容纳4个人以及她们的全部家当,老人和孩子就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剩下的一尺多的地方才是张翠娥的“领地”,每晚她只能侧身而眠。有时,张翠娥干脆就在厕所外搭个床睡在露天。
2003年8月,妈妈患食道癌住进了医院,张翠娥喂饭喂药,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伺候着。老人便秘,4天大便不出来,张翠娥就用手指一粒粒地往外抠。临终前,老人眼含热泪,颤抖的手握住张翠娥的手:“闺女,这份情,俺只有来世报答了!”带着对女儿和孙女的无限眷恋,老人微笑着离开了人世。她不知道,留下的2万多元住院费和丧葬费,都是女儿东借西凑的才弄到的。
捡破烂供一双女儿念书
送走了老妈,张翠娥的身心疲惫到了极点。看着日益憔悴的母亲满头黑发全都白了,一年比一年衰老,身体一天比一天消瘦,懂事的姐妹俩就想休学打工,挣钱给妈妈治病。“闺女啊,这个念头赶紧打消吧。妈妈再苦,捡破烂也要供你们姐妹上完学。只有好好念书,将来才会有出息。”女儿一提休学,老人就发火。
孩子们也懂事。姐妺俩现在都上了职高,从小学到高中,姐妹俩刻苦学习,品学兼优,被评为“三好学生”。放学后,姐妹俩写完作业,就先帮妈妈干家务,干完活就跑到居民区的垃圾箱捡破烂、把易拉罐、纸壳、啤酒瓶等值钱的东西分成类,攒起来,等卖了钱就交给妈妈。每次考试后,都要把取得优异成绩的考卷给妈妈看。此时,是张翠娥最高兴的时候,她会不自觉流露出欣慰的笑。
随着年龄的增大和操劳过度,张翠娥疾病缠身,患上慢性肾炎,医生说如不尽快治疗,容易发展成尿毒症。旧债未还,又添新债,每天天不亮,她就拖着那条残腿,到处拣破烂维持生计。另外,按照莱阳市区的新规划,“厕所小屋”将面临搬迁,张翠娥将失去修车工作。自己也是年逾花甲的人了,想到两个孩子她就忧心忡忡。记者方春明摄影报道 通讯员 孙瑞 红专 世良
编辑:傅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