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17时,省气象台发布哈尔滨东部等地区雪灾黄色预警信号,当晚16时左右哈市及周边地区开始降雪。此次降雪是继3月4日至5日大雪以后出现的又一次较大的降雪。4日受渤海低压东移北上的影响,我省部分地区普降暴雪,其中牡丹江、鸡西两地区西部最大降雪量达到49毫米,为56年来之最。
大暴雪
2002年冬季,1月6~8日、20~22日我省各出现一次强降雪过程,其中6~8日牡丹江、鸡西西部、七台河及依兰、桦南降暴雪,雪后以上地区积雪深度在20~32厘米,由于积雪深,致使交通干线出现雪阻,公路运输中断;20~22日,佳木斯东部、双鸭山、鸡西东部及牡丹江东南部降暴雪,对交通运输有一定的影响。秋季,10月21~22日我省东部出现大暴雪天气,降水量一般有8~20毫米;10月26~28日我省东部出现暴雪伴大风天气,降水量一般有10~50毫米,积雪深度一般在10~40厘米。10月出现这样的暴雪天气为近10年少见。
2005年3月27日,我省林甸降暴雪,降雪量18.5毫米,部分地区停电停水。4月13~14日,嫩江出现暴雪天气,降雪量达28.3毫米,积雪深度达28厘米,为1951年以来同期的极大值,7万公顷小麦播期推迟,部分路段交通受阻。
2006年初,因降雪天气给交通造成严重影响:1月13日的一场大雪,造成我省多条主要公路出现积雪,发生多起交通事故。3月10日,我省大部地区降雪5毫米以上,致使哈尔滨公路客运总站开往黑河、伊春、鹤岗方向的快速客车全面停运,黑河公路出现近10年以来最大一次雪阻,黑河、齐齐哈尔、绥化三地间的公路客运一度停止。
春季高温
2001~2002年的冬季异常偏暖,而2002年的春季,气温继续维持冬季的偏高态势,全省大部地区比常年同期偏高2~4℃。3月平均气温全省各地偏高3~6℃,异常偏暖,其中月最高气温,齐齐哈尔南部、大庆南部、绥化南部、哈尔滨大部为1961年以来最高值。
2006年的春季,季平均气温与常年相比正常。但时空分布不均,北高南低,主要低温时段在4月份,大部市县比常年同期偏低2~3℃,5月持续高温天气,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2.1℃,为1954年以来历史第二位(仅次于2002年),其中黑河等地的气温出现了历史极值。
五月飞雪
2005年5月6日,以中国雪乡著称的大海林林业局双峰林场,大雪纷飞,持续一天,积雪达30厘米厚。据林场71岁的邵仑义老人讲,5月份下这么大的雪,是雪乡从来没有过的。据气象专家介绍,五月飞雪在我省气象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七月霜降
2004年7月30日凌晨漠河县气温突然降至-1.4℃,出现大范围霜冻。盛夏7月出现如此低的气温在我省近40余年来尚属首次。据气象专家介绍,“五月飞雪”、“七月霜降”都属于异常天气,都是由于当时冷空气的突然进入造成的。
干旱
2000年我省发生了严重干旱,受旱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对农业生产影响之严重,为历史少见。由于持续性高温少雨,加剧了土壤水份蒸发,土壤失墒严重,我省西部在暮春就开始出现旱象,后范围不断扩大,旱情不断加重,以大庆为中心的松嫩平原西南部和三江平原西部受灾最重。而且是春夏连旱,受灾之重为建国以来罕见。而松花江历史最低水位也出现在这一年。因为春夏连旱,造成河流流量减少,水库蓄水量明显不足,人们生产生活用水十分紧张。期间,松花江哈尔滨江段一度降至历史最低水位111.62米以下,松花江流域枯水非常严重,迫使部分航线停运;我省部分河流河段有断流发生,如鸡西境内的穆棱河6月7日东明渠有断流,6月20日柳生渠有断流,6月上旬无控制工程的支流全部断流。
2001年我省又发生大范围干旱,为建国以来少见的大旱年景。2000年的大旱使我省土壤深层含水量偏少,底墒差,2001年冬季降水量接近常年,但2月西南部几乎无降雪,据2月28日土壤测墒显示西南部10~30cm土壤含水量明显不足。全省旱灾最重时受旱面积达7510万亩,重旱3350万亩,水田渴水662万亩,造成近60万亩地没种上,近40万亩水田未插上秧,毁补种面积1156万亩,干枯死苗面积550多万亩,全省因旱灾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53亿元。
2003年2~6月,我省各地又持续高温少雨,出现全省范围的春旱,为40余年来特大旱情。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5月31日,旱情已经波及我省72个县(市、区)、886个乡镇、18014个村屯,受灾面积高达754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5%。其中严重干旱面积441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2%,受灾范围和旱情的严重程度均超过2001年,使我省遭遇了40余年来最为严重的春旱。
2006年春旱较重,旱情的特点为干旱面积大、受旱程度重、持续时间长、水源高度紧张,面积是2000年以来最大的一年,程度是2000年以来第二重的年份。同时3、4月气温持续偏低,天气回暖缓慢,干旱加上土壤温度偏低,作物无法播种,春播明显拖后。
洪水
2003年6月26~29日,大兴安岭连续降雨,降水量在60~130毫米,致使该区境内的一些河流水位猛涨,相继出现洪峰。其中塔河县塔安堤防发生严重渗漏52处,管涌透水40余处,多处发生险情,部分农田受灾,民房进水,转移居民431户,计1508人;呼玛河碧水站6月30日20时出现洪峰,洪峰水位100.58米,超警戒水位1.58米;7月2日1时洪峰到达固其故站,洪水水位103.47米,超警戒水位3.47米,为建站以来第三位洪水。7月5日,呼玛河洪峰到达呼玛县呼玛桥水文站,超警戒水位0.72米,为建站以来第三位洪水,洪峰造成呼玛县白银纳乡、兴华乡、金山乡的三间房村、呼玛镇等部分农田被淹,民房进水,塔至呼公路在兴华乡的新民村至东山屯之间被洪水阻断4公里左右,全县受淹耕地面积近7万亩,105户房屋进水。进入7月,孙吴县降雨不断,特别是8月13日和18日,出现两次强降雨过程,致使山洪暴发,河水出槽,造成11个乡镇82个村122个屯、10个社区、1个良种场和1个种畜场受灾。8月上中旬,我省庆安及邻近地区普降大雨,呼兰河流域庆安段经历了8月2日、14日两次洪峰袭击。8月21~27日,呼兰河流域上游出现强降雨,导致庆安境内呼兰河、欧根河、伊吉密河等5条河流水位暴涨。据水文部门测报,8月24日,全县最大河流呼兰河洪峰流量1500~2000立方米/秒。24日16时至20时呼兰河冷家船口水位达173.58米,比第二次洪峰高0.84米,超出警界水位1.08米;县内第二条大河流欧根河洪峰为50年一遇,汛情严峻。
2004年5月17~23日我省出现强降水过程,我省东部及大兴安岭降水量在25毫米以上,其中牡丹江东部、鸡西及鹤岗、萝北、勃利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上,达暴雨强度,绥芬河、东宁在100毫米以上,达大暴雨强度。此次降水导致表层土壤含水量大大增加,东部和北部地区涝情加重,土壤偏涝面积约占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与历史同期相比,土壤偏涝面积之大、程度之重在近30年少见,也是近10年最重的一年。
而当年夏季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7月,一些地区遭受不同程度危害:
1、鸡东县10日晚降大雨,鸡东镇受灾达23305.6亩,损失5~7成的农田共有15202亩,绝产面积2903.6亩。永和镇长安村部分地段发生泥石流。
2、哈尔滨市区10日局部地区出现强降水,造成市区内部分路段交通阻塞,地下室进水;道里买卖街地面下沉,造成车辆深陷;时尚购物广场被淹,积水达0.5米。
3、青冈县19日凌晨1时至3时,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大风和暴雨袭击,房屋校舍树木庄稼遭到不同程度损坏。这场大风风速最大时达到23米/秒,两个小时内全县平均降雨25毫米,其中雨量最大的地方达32.5毫米。
4、饶河县19日05时至20日5时降水量104.9毫米,达大暴雨强度,使山里乡、西风乡、小佳河镇不同程度受灾,全县有4.8万亩农田受灾,20户人家进水。
5、绥滨县18日8时至19日8时,福兴乡、连生乡遭受暴雨袭击,降雨量分别为78.5毫米和51.2毫米;22日8时到23日8时,连生乡、北岗乡遭受暴雨、大暴雨的袭击,降雨量分别为62.3、39.0毫米。
6、哈尔滨市27日普降大雨,持续近4个小时,造成部分街区发生严重内涝,十几处路面塌陷,5个路段拥堵严重;道外区南十五道街至南十八道街一带、香坊区通天街路段积水3个多小时,消防部门救出被困群众80余人;一些楼房地下室及平房雨水倒灌,多处地下室被淹。
2005年,我省没有发生大范围洪涝灾害,但局地强降雨频繁,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同程度损失。
1、初夏宁安沙兰镇、黑河地区出现洪涝灾害
6月10日,宁安市沙兰镇及上游王家村、鸡蛋石村、和盛村一带发生强降雨,瞬间形成洪峰,冲向下游的沙兰镇,造成117人死亡,损毁房屋1320间,农作物受灾面积4810.8公顷,绝产1256.6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8亿元。
5月末至6月上旬黑河地区降水集中,五大连池市、逊克县发生洪涝灾害,其中逊克县5月30日至6月9日各乡镇降雨量一般在100~160毫米,致使逊克县境内沾河、库尔滨河、乌底河、阿廷河等河水出槽,农田受灾约2.3万公顷,冲毁桥涵61座,死亡牲畜370只。
2、仲夏泰来、伊春、鹤岗等地出现严重洪涝灾害
泰来县7月上旬降水量异常偏多,达142毫米,致使10个乡镇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人口达到5.83万人,倒塌房屋267间,直接经济损失6680万元。其中8日下午,流经泰来县塔子城镇、和平镇境内的二龙涛河河水出槽,造成9个自然屯积水,6000多人受灾,农田受灾面积4000公顷。
7月16日凌晨,伊春测站近4个小时降雨量达112毫米,伊春市区内部分居民住宅进水;26日至29日,伊春地区再次出现强降雨,各乡镇测站降雨量达100~190毫米,其中29日降雨量一般在50~150毫米,致使13个县(区)遭受不同程度洪涝灾害,其中金山屯区、美溪区灾情最重。大丰河、五道库河、金沙河等中小河流泛滥、山洪暴发;局部地段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居民家中进水、城镇道路积水、公路及桥涵冲毁、农田受淹等,直接经济损失约4亿元。
鹤岗市区28日5时至29日5时降水量153.8毫米,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受淹民房3690间,冲毁桥梁21座、桥涵12座,受灾人口5.4万人,受灾牲畜6422头,直接经济损失约4000万元。
桑拿天
2000年,我省夏季气温异常偏高。6月至7月上旬全省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3~5℃。6月至7月上旬期间,各地多高温晴热天气,超过30℃的高温天数多达15~29天,为历史罕见,部分地区的日最高气温在7月上旬末达到36.5~39.0℃,突破历史极值。
2004年6月我省西南部高温(日最高气温≥30℃)天气显著多于常年,其月高温日数达10~22天,比常年同期偏多5天以上,尤其是齐齐哈尔南部、大庆北部偏多10~15天。当年6月份,我省西南部高温日数区域平均值多于2000年、1982年同期,为近40余年来最大值。
2005年夏季高温(日最高气温≥30℃)日数,大兴安岭东部在20天以上,其他地区一般有5~20天。2005年7月中旬至8月上旬大兴安岭高温日数达13~19天,极端最高气温在33.3~36.5℃。8月12至15日我省南部大部地区白天日最高气温在28℃以上,期间的13、14日全省大部及12日东部地区最高气温在30℃以上,夜间最低气温一直在22℃左右,空气相对湿度在60%左右,出现持续的“桑拿天”。
沙尘暴
2001年4月6~10日连续有两个蒙古低压影响我省,我省大部地区出现近十年来少有的沙尘天气,致使我省空气质量差,能见度低,给交通和人们出行带来诸多不便。6~8日,我省大部地区风力在4~6级,部分地区短时风力在8级以上,齐齐哈尔、大庆、绥化、伊春南部、哈尔滨西部以及绥滨、七台河、宁安、绥芬河出现沙尘暴或扬沙天气,其他大部地区出现浮尘天气;10日,我省又出现大风天气,南部大部地区风力在8级以上,西南部大部地区、牡丹江东部、鸡西大部、双鸭山大部以及伊春市区、通河、方正等地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
2002年春季我省沙尘天气发生较早,其中3月20~21日的过程范围广,强度大,影响也最大。3月8日哈尔滨和泰来出现扬沙天气;3月20~21日我省南部地区出现沙尘天气,其中泰来、安达、绥芬河和东宁为沙尘暴;4月7~8日,我省南部地区有近30个县(市)出现沙尘天气,双城、穆棱、延寿出现沙尘暴。沙尘天气使我省空气质量差,能见度低,给交通和人们出行带来诸多不便,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
2003年2月28日到6月20日我省共出现扬沙天气27天82站次,浮尘天气24天42站次,沙尘暴1站次。2003年的沙尘天气特点是出现早、日数多、强度稍弱、范围略小,吉林及以南地区、内蒙(西部)及当地沙源各占三分之一,当地沙源造成的沙尘天气比例上升也是当年的一个特点。
2001年至2003年,我省连年出现沙尘天气,而且出现日期逐步提前。2001年第一次出现沙尘天气是4月7日,2002年为3月8日,2003年提前到了2月28日。我省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西南部地区,2003年的沙尘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和南部。沙尘出现最多的地方是泰来和杜尔伯特,2003年2月28日~6月20日,泰来共出现扬沙14次、浮尘1次,杜旗出现扬沙13次、浮尘7次。4月16日,双城还出现了一次沙尘暴。从强度上讲,2003年的沙尘天气弱于以往两年;从次数上讲,2003年的沙尘天气多于以往两年;从影响范围上讲,2003年的沙尘天气范围较小。2003年春季我省降水少、气温高,地表裸露,加上春季小股冷空气活动频繁,大风多,是导致沙尘天气日数多的直接原因。
2004与2003年同期相比,春季大风的范围广、强度大、次数多。但是沙尘天气比2003年出现晚,而且次数少,范围也小,一般只有西南部的齐齐哈尔、泰来、杜尔伯特等个别市县伴有扬沙、浮尘。
在随后几年的春季,我省也出现过沙尘天气,但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均偏轻。
雨中出现 “黑昼”
2006年10月16日,笼罩在浓重阴云下的哈尔滨降了一场急雨,由于气压低、云层过厚、风力较小,雨中的冰城光线阴暗,酷似黑昼。10时30分左右,这种现象尤其明显,很多路段亮起了路灯,商场、企业、机关也纷纷开灯照明。
而据省气象台的气象专家介绍,这种天气不是平常所说的黑昼天气,一般的黑昼是强对流天气所致,而此次现象只是由于气压低、云层过厚、风力较小造成的。
高温暖冬
从本世纪的几个冬天看,除2000~2001年的冬天是个严冬外,其余的冬天都属于暖冬,而最暖的冬天就要算2001~2002年的冬天了。
2001~2002年度我省冬天异常偏暖,气温持续偏高,期间频频出现40余年来的极值,是建国以来最暖的一个冬天。除2001年11月上旬,12月上、中旬偏高幅度不是很大外,其余9个旬全省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同期偏高3℃以上,尤其2月下旬偏高10℃。
我省季及各月全省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同期偏高。季偏高3.9℃,为建国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2001年11月偏高3.4℃,排第二位;2001年12月偏高1.3℃;2002年1月偏高4.5℃,是近40多年来的第一位;2002年2月偏高6.2℃,排第二位。月极端最高气温,2001年11月大兴安岭北部、齐齐哈尔中部及鹤岗西部为近40年来最高值;最冷的隆冬1月,齐齐哈尔南部、大庆南部及哈尔滨南部气温在0~3℃,在“数九寒天”里出现如此高的温度,实属罕见;2002年2月全省大部地区月极端最高气温为近40年来的前三位。
而2003年11月至2004年2月的冬天,平均气温也明显高于常年。与常年同期相比,除大兴安岭中部、佳木斯东部、双鸭山大部与常年同期持平或略偏高外,其他大部地区偏高1~2℃。其中各地2003年12月下旬平均气温偏高6~8℃,是1961年以来同期出现的最高值;2004年2月中旬大庆南部、牡丹江南部及哈尔滨大部比常年偏高4~6℃,伊春偏高6~8℃,是近40余年以来同期出现的次高值。
值得一提的是2002~2003年的冬天,虽然这年冬天平均气温不是很高,但2002年12月3~4日我省南部大部日最高气温高达3~9℃,致使12月上旬旬最高气温为40余年来历史同期第一、二位高值,寒冬季节,出现这样温暖如春的天气实属罕见。
低温冷冬
虽然本世纪的冬天大多是暖冬,但2000年11月~2001年2月的冬季却是个严冬,因为那年冬天影响我省的冷空气活动频繁且强度大,使得我省冬季气温异常偏低,是近12年来的第一个冷冬,寒冷程度在建国以来排第二位,一些地区最低气温突破1961年以来的极值。季平均气温,大兴安岭北部、齐齐哈尔南部、大庆、绥化西部、哈尔滨南部的大部地区偏低3℃以上,其他大部地区偏低1.5~3.0℃。
那年冬天,除2000年11月上旬、2001年1月下旬及2001年2月下旬外,其余9个旬气温均低于常年,尤其是2000年11月下旬、2000年12月下旬、2001年1月中旬及2002年2月上旬各旬全省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5~7℃。且2001年1月中旬南部部分地区旬最高气温及旬平均气温、2月上旬全省大部地区旬平均气温及旬最高气温为近40年来的最低值。尚志(-44.1℃)、明水(-39.6℃)、齐齐哈尔(-36.5℃)及泰来(-35.4℃)等地极端最低气温出现1961年以来的最低值。
这年冬天我省低温(日最低气温≤-30℃)日数之多也是近40年来少见的。大兴安岭、黑河、伊春大部地区一般有41~105天,三江平原一般有1~26天,其他大部地区有11~53天。与常年同期相比,三江平原大部地区偏多1~16天,其他大部地区偏多6~58天。大兴安岭北部低温日数是1961年以来的第一位,大庆、绥化、哈尔滨大部地区及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部分地区低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的前三位。(生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