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北京3月11日讯(记者 于振华 通讯员李文重王娜)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持编写的2007年区域蓝皮书《2006~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蓝皮书指出,近年来,珠三角地区资源环境约束力度加大,经济发展进入高成本时代。
进入21世纪后,“电荒”、“油荒”、“劳工荒”接踵而至,要素供给不足,土地、劳动力、能源配置等均出现瓶颈。成本不断上升,环境治理压力日益增大。
珠三角经济发展进入高成本时代。
该蓝皮书分析认为,一是土地不足,地价上涨问题突出。珠三角土地面积只有4.17万平方公里,目前可供开发的土地相当有限,可谓寸土寸金,大部分城市正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深圳、东莞、佛山等市,已基本没有土地可供大规模开发。
二是能源和原材料成本持续上升。资源供应的紧张和资源价格的持续攀升不仅挤占了企业的利润,而且给珠三角后续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如国际油价从2004年开始不断飙升,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尤其是对使用石油或石油副产品较多的陶瓷、建材、服装、塑料等行业带来很大的困难,部分企业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2005年,广东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5.0,与2000年相比,指数上升15.4个百分点。而同期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相比偏低,2005年为101.5,与2000年相比还略下降2.6个百分点,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压缩。
三是人力资源成本上升,劳动力紧张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缓解。自2004年珠三角开始出现“劳工荒”以来,劳工不足问题一直纠缠着珠三角的企业。其中,东莞、深圳、广州短缺劳工占全省需求量近五成,已影响着企业的正常生产,甚至拖累了部分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2001~2004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职工人均年工资从12365元提高到15490元,年均上升7.04%,高于同期物价水平。现在,珠三角最缺民工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三来一补”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收取加工费,廉价劳动力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它们消化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的能力非常有限。如东莞为缓解用工短缺,从2005年3月起,当地每月基本工资从460元调高到570元,涨幅超过20%,导致当地数百家工厂关闭。
四是人民币汇率上涨带来的成本问题。到2006年末,人民币汇率上涨了近3%,港币对人民币的汇率从年初的1.07左右下降到最新的0.998,港企对内采购成本一年内上升近10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的不断攀升造成许多加工贸易企业经营成本压力。
五是生产的技术成本上升。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投入比重逐年增加,淘汰旧设备增添新机器的资金支出周期缩短,各项技术成本因此而增加。目前,广东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已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1998~2005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单位销售成本(每百元产品销售收入需要支出的销售成本)分别是83.1、83.3、83.9、84.9、85.1、85.3、86.3、86.3,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东莞、深圳及其他珠三角地区,有85%以上的台商感到了产业转型的压力。而在福建和华东地区,这个数字低于70%。
六是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环保成本上升。靠发展“三来一补”产业实现工业化起飞的珠三角,劳动密集、污染严重的电镀、印染、制鞋等行业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加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污染治理积重难返,带来了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并且已经成为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尽管近年来广东在环保上工作成绩显著,但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性的改善”。当前,广东省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美国的4倍、日本的5倍。特别是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两大指标,“十五”末期比国家下达的总量控制目标分别高出了24%和62%。因环保问题引起的群众信访、上访持续增长,已经成为社会治安、劳动保障后的第三大社会关注问题。为促进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政府对企业生产的环保要求逐年提高,开工前必须先解决排污问题,企业要加大在治理废气、污水、废料等方面的费用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