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7年全国两会-“华素片特约” > 两会提案议案

九位委员联合发言建立健全城乡医疗保障体系

  建真言 献良策

  ——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编

  建立健全城乡医疗保障体系

  巴德年等九位委员的联合发言

  建国以来,我国的卫生事业得到空前发展,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医药卫生总体水平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与我国飞跃发展的经济状况,以及与我国的国家性质相差甚远,医药卫生事业的严重滞后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瓶颈。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淡忘了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忽略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

  2005年,我国GDP已居世界第四位,中国已有能力、有财力解决中国人民的医药保健问题。当然,我国国大人多,用钱的地方很多,确需统筹兼顾,但制定一个中国人口与健康的五年乃至十年规划和工作进度,建立起100%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制度,并逐年提高保障水平,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现在的问题是中央财政主要投向何方?

  我们主张中央财政主要投向建立健全覆盖全国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包括新农合和城市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和运转。地方财政也应当主要投向医疗保障体系、乡镇卫生院的装备、社区医疗服务的装备和人才培训。至于属于国立、公立的大医院,也要加强管理,不得资产流失,确保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和服务质量明显改善。逐渐实行国立医院国家管,公立医院地方政府管,收支两条线,平衡预算,合理收费。

  此外,我们还建议下届政府设置国家人口与健康委员会,统筹管理国家的人口与医药卫生事业,并及早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保健法》。

  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宗教和睦

  丁文方(代表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

  民族和宗教界的委员要以维护、加强民族团结为己任。以56个兄弟民族所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在民族工作的舆论引导和实践中,要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意识,要用科学的历史观强化“多元一体、认知一脉”的理念,阐明我国56个兄弟民族不仅具有统一的疆土、经济、政治、文化及在上述基础上所形成的共同心理特征,而且还有共同血脉的道理。

  在舆论导向上,必须明确:中华民族的56个兄弟民族不分大小,不分历史长短,在捍卫祖国疆土,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祖国发展中都作出了应有贡献,要宣传各民族、各宗教中的爱国英雄的事迹,以此来激发各民族的荣誉感,增强对社会和祖国的责任感。

  要以促进宗教和睦为使命。作为宗教团体,必须引导信教公民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天职。要克服认识上的狭隘意识,提倡大局意识,增强是非观念:一要引导大家善于理性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要勇于理直气壮地制止非法行为;三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敢于协助有关部门打击犯罪。

  要通过阐明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当今实例,向广大信教公民证明:何时何地人与自然界,人群与人群之间协调和谐占主要地位,就会出现社会进步、百业兴隆、民族关系融洽、宗教团体及信教公民受到尊重和保护的大好局面。反之,就会出现社会倒退、百业衰败、民族分裂、宗教团体和信教公民遭到歧视甚至压制的景象。

  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万 钢(代表致公党中央)

  应当看到,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由此造成的城乡差别也难以很快消除,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建议:

  要统筹城乡规划,强化城乡规划的作用,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当前要特别重视规划和规划过程的严肃性、权威性。政府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要明确缩小城乡差距的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

  要统筹城乡市场发展,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注重质量,发挥特色;统筹城乡生产要素,努力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在具体做法上,建议选择条件较为适宜的地区建立实验区,不断积累经验,综合研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和理论。

  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良好条件。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要满足农村生产结构优化和特色经济的需求。政府投入主要应用于农民个人无能为力的大中型基础设施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工程等,提高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

  要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城乡公共产品投入力度,着力发展城乡均衡共享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要坚持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加速城乡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领域均衡发展,让城乡居民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

  要统筹城乡社保体系,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不断增加收入渠道。

  关注农村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王建伦(代表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取消农业税后,农村残疾人的许多优惠政策消失,他们与健全人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个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各地普遍反映,针对农业税取消后农村残疾人收入减少的问题,国家没有出台优惠残疾人的政策,少数地方尽管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优惠内容太少,优惠力度太小,不能充分弥补农业税取消后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的收入差距。

  残疾人是社会困难群体中最为困难的群体,其生存状况之差是我们很多人无法想象的。因病致残,因残致贫的情况十分普遍。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国家应当出台统一的扶助政策,按照农村残疾人的残疾程度不同给予定额补贴,经费来源应当由中央与省级财政共同承担。

  其次,按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在全国农村建立低保制度,提高低保标准,并对残疾人有制度性的照顾和政策上的倾斜。社会救助制度应当制定针对残疾人的救助标准和救助措施。

  第三,全面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的住房问题,继续加大“彩票公益金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资金投入,并鼓励和号召社会力量参与。

  第四,有子女但子女系未成年人、有父母但父母无经济来源的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应纳入“五保”供养范围。

  第五,对于有就业能力和就业需求的农村残疾人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应当能最大程度地促进残疾人就业。

  提高化解冲突能力 促进社会和谐

  窦瑞华

  当前,“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在我国不少地方蔓延,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无直接利益冲突”指没有直接利益关系者参与的社会冲突。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首先,要切切实实地解决好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特别重视解决好最困难、最落后地区群众的利益问题,并把是否解决好这一问题作为衡量干部的政治品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内容。

  其次,完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表达机制。应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弱势群体表达诉求的制度,让干部多下基层听取意见。

  第三,及时妥善化解“直接利益冲突”,消除“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外在诱因。为了使“直接利益冲突”直接化解,有关部门要认真清理各种“扰民伤民”政策,要提高化解冲突的认识和能力,真正改进作风。

  第四,加强正确舆论导向,帮助群众“有序维权”。电视、报纸等媒体要积极反映社情民意,用群众“听得懂、信得过”的方式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使群众知法、守法、用法。

  第五,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中的作用。人民政协具有团结面广、地位超脱、渠道畅通等独特优势,要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建言献策,加强民主监督,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人心的工作。

  解决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阎洪臣(代表农工民主党中央)

  我国农村卫生发展状况落后于城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农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的矛盾还相当突出,农村卫生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影响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最根本、最直接的根源在于人力资源短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主要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建立一支训练有素、适应性强的医疗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和是否能够畅通农村分享城市优良卫生人力资源的渠道。

  对策和建议:

  首先,各级政府必须在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宏观基础上明确当地农村卫生人才需求的总量和结构,研究合理调整城乡卫生人力资源结构的有效方法,加快农村卫生应用人才的培养。

  其次,保证农村卫生投入,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各级财政应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建设性投资,建设标准化的农村卫生院,更新设备,改善在农村卫生院工作的卫生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第三,高等院校的医学教育要以农村基层需求为导向,拓宽适应基层需求的知识面。

  第四,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培养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利用函授、广播电视、网络教育、讲习班等方法培养和复训乡村医生,其重点应放在边远、贫穷、少数民族地区。

  第五,农村要实施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

  第六,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完善政策措施,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士和执业医士的过渡,提高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的素质。

  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周宜兴

  我国文化资源积累的厚度很深、很重,但我们对文化资源开发的能力,与文化资源的厚度相比,是远远不够的。

  20世纪末,我国成功地完成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断代工程,它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真实存在。就在这个工程完成之日,就有智者提出,可否在断代工程之后,再开展一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启动中华探源工程需要新的观念与方法,为此得从以下两点做起:

  首先是建立以文化为核心的历史研究观。文化是历史的灵魂,历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不论怎么变迁,文化始终是这个民族所特有的传统与精神,它在生活习俗的延续与发展中传承,有着强烈的民族特征,很难被异化,被征服,但它必须自觉,并不断地创新。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传承下来的。因此,历史学的研究核心应当放在各个历史阶段中,文化的产生、再现、发展与继承方面,更加重视思想与精神在历史中的作用力;而不囿于考证、修正、补充、完善历朝历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真伪的论证方面。

  其次是对史料的认定要有新的观念。把文字记载的史料,考古发掘的史料和保存在民间的传说史料,三者并重使用,相互补充佐证。在民间以口头文学承传下来的历史传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存在世间最鲜活、最生动、最浓厚的历史资源。

  挖掘闽南文化资源

  陈正统(代表台盟中央和全国台联)

  文化对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对文化的认同感,是一个民族团结统一的心理基础和精神支柱。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上承中原,下续台湾。长期以来,闽南文化以其丰富的积淀、深厚的根基、独特的魅力,培育、滋养、联系和吸引着广大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鲜明地向世人昭示了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手足情深的历史渊源。

  在当前形势下,充分挖掘闽南文化资源,推动闽台文化交流向宽领域、高层次、纵深化方向发展,对于挫败陈水扁当局“本土化”、“去中国化”的分裂图谋,增进广大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促进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建议:

  首先,建立闽南文化保护区。这不仅能促进海峡西岸地区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也有利于保护和弘扬闽南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闽南文化对台湾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形成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圈。

  其次,启动涉台文物保护利用专项工程。加强涉台文物史迹的保护是维系两岸同胞的文化情结、反对“文化台独”的一项具有现实政治意义的重要工作。建议在文物保护法中界定专门的涉台文物概念,将涉台文物史迹的保护纳入文物保护法的范畴之中。

  第三,进一步加强闽台文化交流。鉴于福建在涉台文化交流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建议给予福建特殊政策,设立闽台文化交流基金,有计划地组织文物展、族谱展、图书展以及歌仔戏(芗剧)、布袋戏、梨园戏等戏曲艺术赴台交流。

  重视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

  刘 枫(代表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长城是凝固的历史,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在长城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得到初步有效保护的今天,我们要加倍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积淀丰厚的文化遗产长廊,更是一条活着的、流动的、发展的文化经济黄金通道。切实保护好京杭大运河,不仅具有丰硕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

  我们建议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以国务院领导同志牵头的京杭大运河管理委员会,加强组织领导,统一协调保护、申遗和开发利用工作,避免条块分割,政出多门。二是尽快编制《京杭大运河保护总体规划》,明确保护标准和重点。三是全国政协牵头,成立由国家相关部门、有关专家、沿河政府和政协参加的京杭大运河研究机构,对京杭大运河及沿线开展全面调查,摸清文化遗产家底,协调和督促有关保护和申遗工作。四是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尽快制定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方案,积极推进申遗工作。

  此外,鉴于京杭大运河保护的紧迫性、严峻性,建议国务院尽早制定出台《京杭大运河保护条例》,对京杭大运河保护的基本指导思想、原则、保护规划编制、专项保护资金设立、保护工作监督检查以及相应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推动大运河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充分发挥北京奥运综合效应

  张发强(代表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因此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应高度认识举办奥运会的战略意义,充分发挥举办奥运会的综合效应。

  奥运会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人类聚会和全球性的文化庆典。要努力发挥北京奥运会在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把筹办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作为团结和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在筹办过程当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解决环境、交通、城市规划、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各项筹办工作造福广大人民群众,努力使北京奥运会成为“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成为“运动员的赛场,老百姓的乐园”。举办奥运会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对外交往活动。因此在筹办过程当中,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大力宣传我国各项事业取得的成就,宣传中国文化中“和谐”、“和为贵”的思想以及推动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进一步树立和平、友谊、发展的良好的国家形象。

  建议充分发挥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与文化功能,组织好各种文化活动,大力开展以奥林匹克精神和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为核心的教育活动,广泛进行“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金 曼

  当前,中国文化实力与经济大国地位严重失衡。文化的“入超”,客观上廉价为西方人培育了文化受众,强化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力,甚至影响了国家的文化安全。中国文化要繁荣振兴,要加大对外交流已经刻不容缓。“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标,使我们文化工作者备受鼓舞。

  为推进对外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化复兴,我建议:

  首先,国家应制定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战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着眼长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循序渐进,搭建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平台,策划组织一系列高端的中国文化产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的整体水平。

  其次,国家应制定和推行战略性文化贸易政策。政府进行合理的干预,适当运用关税、补贴,以进口保护作为出口促进的手段等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将会刺激和提升我国的文化产品乃至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第三,国家应加强完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体制机制。

  第四,加强对海外受众的接受心理、接受习惯和思维特性的研究,善于借用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加强高等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第六,要借助通晓国际文化市场和运作的国际化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的优势,推介中国文化产品,传播中国文化。

  遵循高教规律 培养创新人才

  郑兰荪(代表民盟中央)

  我国现代教育史上,高等学府曾有过大师辈出、星汉灿烂的时代,他们的学术创造和文化贡献至今让我们高山仰止。而现在正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需要大师、呼唤大师的时代。遗憾的是,呼唤者谆谆,涌现者寥寥,我国经济强盛之势与现有思想、学术、文化原创能力之间存在明显反差。

  因此我们建议:

  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倡导大学精神,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第一要务。要切实转变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确保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事教学活动,特别是承担本科基础课的教学工作。

  其次,深化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结构。一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逐步推进高考改革,努力扭转应试教育成风的不良倾向;二是加强学科建设,更新知识结构,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方案,充分显现各校的传统和特色,扭转“过窄的专业素质、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弱的人文素质、过强的共性控制”等现象;三是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

  第三,加快对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第四,扎实提高高校科技和人文创新能力,端正学术风气,加强产学研结合。

  第五,增加教育投入,调整分配机制,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黄成勋)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矛盾 | 方式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