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经济纵横)
本报记者 刘泰山 贺林平
■汤炳权代表:要促进外贸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梁伟发代表:过去,大家都把环保要求当成引进外资的包袱,今天,“环保包袱”完全能够变成环境优势
■徐少华代表:对外开放,就要参与全球竞争,要参与竞争,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
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当前,对外开放已不能再走过去那种粗放型的老路,必须转到更注重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的科学发展新路上来。
平衡外贸进出口结构
多年来,努力扩大出口一直是我国外贸发展战略。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外贸出口迅速增长,贸易顺差也不断扩大。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副省长汤炳权说,国际产业转移及相应的顺差转移,是我国顺差扩大的外因;我国工业化加速和内需相对不足,造成了对出口的较高依赖,是顺差扩大的内因,“外贸顺差问题的症结不是出口太多,而是进口相对太少。”
去年,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为重点,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成为我国外向型经济一大亮点。我国两次降低汽车及零部件进口关税,并进一步减少非关税措施,使进口有数量限制的商品不到进口总额的1.5%;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鼓励国内短缺性商品和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进口,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出口了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自主核心技术、自主品牌产品。
汤炳权说,要促进外贸平衡协调、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继续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上下功夫。除了扩大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软件和机电产品等出口和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高新技术、关键设备的进口,大力发展一般贸易,推动加工贸易扎根发展和转型升级以外,还应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提高贸易自由化程度,特别是,要积极拓展服务业、文化、技术、人才等领域的对外合作。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必须注意引进高端行业和低污染、低能耗的项目。”全国人大代表、河源市委书记梁伟发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引进外资问题的思考。“招商引资,决不能饥不择食!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梁伟发说,3年多来,被河源的环境高门槛儿“挡在门外”的项目有200多个,投资总额超过300亿元,按投入产出1∶3折算,河源4年来牺牲了近千亿元的工业产值。就在去年底,有一家外资企业计划投资3.5亿美元在河源建线路板厂,企业建成投产每年可对当地贡献利税1亿元以上。然而,当推算出这个企业日废水排放量在3000立方米至4000立方米时,河源果断地将其“拒之门外”。
“过去,大家都把环保当成引进外资的包袱,我们今天有了新的认识,‘环保包袱’完全能够变成‘环境优势’。”梁伟发介绍,去年,河源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空气环境质量仍然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新丰江、枫树坝水库保持在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东江干流河源段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II类标准。
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走出去
随着我国本土企业的发展壮大,不少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开始投资海外,积极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单是广东省,至去年底已在境外设立各类企业达1635家,遍及港澳、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协议投资53.6亿美元。
“对外开放,就是参与全球竞争,要参与竞争,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全国人大代表、湛江市委书记徐少华在发言中把“核心竞争力”看作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前提。他认为:“要促进我国产品、服务质量的提高,积极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具备在国际市场强大竞争力,既是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也是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他建议,国家有必要选择有前景的战略产业和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数字中国
2006年
据海关统计,我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3.8%,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增速已经连续5年保持在20%以上。2006年我国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
2007年
要优化进出口结构,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扩大服务产品和农产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