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木美丽 实习生 孙婧记者杜悦)2006-2007年,一个典型暖冬年。对这一论断大家已经不再陌生。但你知道潜藏在暖冬背后的杀手吗?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臭氧层破坏,这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原因。
这个春天,临安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站首次对媒体开放,作为全国仅有的4个大气本底污染监测台站之一,它所记录的数据,代表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大气成分报告。
大气中微小成分的变化
都影响到人类生活
1983年,临安大气站成立,主要工作就是监测大气成分。
大气站站长助理马千里介绍,自然状态下,大气是由混合气体、水汽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汽和杂质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氩。这三种气体占总量的99.96%,其他各项气体含量计不到0.1%,在干洁空气中,易变的成分是二氧化碳(CO2)、臭氧(O3)等,就是这些气体,受地区、季节、气象以及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含量增多减少,都会影响生物的正常发育和生长,给人类造成危害。
我们头顶的臭氧层
十多年来正慢慢变薄
20多年的观测,大气站都积累了哪些数据?
马千里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臭氧。
大气站从1993年5月开始增加臭氧观测,当时临安上空的臭氧层厚度有290DU左右(DU为臭氧单位),而到2006年,臭氧层厚度已经减少到280DU左右。
听多了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的新闻,没想到臭氧层变薄的威胁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活。
紫外线大举入侵,气候变暖,诱发人体皮肤病变,皮肤癌易发——一系列臭氧层变薄引发的后果,我们同样需要承受。
采集大气数据
非常不容易
除了臭氧外,大气站还担负其他各类观测任务,比如酸雨、太阳光度、大流量空气采样、大流量飘尘采样等。
因为科研条件所限,很多项目他们只负责采样,标本直接送到北京的实验室进行分析。
采集大气成分数据是一项非常不容易的工作。之所以命名“本底”污染监测站,就是要求在一个相对清洁、相对原始的大气环境中进行。
因此,对大气本底站的站址选择是非常严格的,要求较大的污染源距监测站40公里以上;未来50年内,距监测站30公里~50公里内土地利用形式没有显著变化。临安的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站就是建在这样偏僻的深山中,工作人员平时的生活环境也相对封闭和单调——不能抽烟,更不能燃放烟花爆竹,即使一点点烟雾,都会影响到大气观测的数据。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尽量减少大量人员涌入,因为人一多,也会影响大气中微量成分的变化。
今年年初,临安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站升级为国家气象观测站一级站,今后,还会有更多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观测项目陆续上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