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口海府路旁一小巷子里,王建国老汉袖着双手站在路边,身旁搁了个一尺见方的小木牌,上书“高价收购旧算盘”。记者采访偶然路过这里,见此景顿觉好奇。与王老汉攀谈一番才发现,旧算盘早已成为海南的一个热门收藏品。珠算课作为过去无数小学生学数学必过的一道难关,也早已成为一种益智选修课。
古老算盘正在消失
20年前,人们还常在路上看到这样的场景:七八岁的小孩子,肩膀斜挎着书包和小算盘,口里念念有词:“一上一,二上二,一下五除四,四去六进一……”这种稚嫩的声音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反复传诵了上千年,但呼啸而至的信息化社会,却似乎没有给朗朗上口的珠算口诀留下多少生存空间。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将算盘誉为中国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据考证,算盘由古代的算筹演变而来,东汉徐岳所撰的《数术记遗》中就提到了珠算,《清明上河图》中有一家药铺柜台上就摆着一把算盘。
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计算工具,曾经在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有着广泛应用的算盘,是人们必须掌握和应用的技能。甚至在研制核武器的初期,曾经用作推理演算的工具。海口某著名小学教数学的王老师告诉记者,珠算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曾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文革前小学有专门的珠算课,之后取消了单独设课的做法,但珠算在小学数学课程中一直保持到20世纪90年代。直到2000年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出台,才停止了珠算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短短几十年间,古老的算盘几乎完全淡出人们的视野,珠算文化也随之被冲击得七零八落。记者在网上搜索关于珠算和算盘的新闻,发现真是少之又少。其中有一篇文章转载率最高,题目叫做《珠算将申报国家“非遗”》。
收购价至少二百元以上
“算盘是小计算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啊。”王老汉看起来貌不惊人,说起话来倒是毫不含糊。他说,现在像他这样在海口走街串巷收集旧算盘的小古董贩子挺多,“应该不下20人。”
王老汉介绍说,目前在海口活跃着“至少10个”算盘收藏爱好者,他们专事从这些游贩手中收购旧算盘。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倒闭多年的原琼山县日用制品厂生产的红城牌算盘,因为该厂当年生产算盘用的都是国家重点保护的三级濒危树种———花梨木。
据了解,海口旧算盘游贩们的收购价至少200元以上,转手卖给算盘收藏者后价格最高可达两三千元。相对于原价而言,旧算盘真可谓“身价百倍”。而这些省内的收藏者收购这些梨花木算盘后,选一些价值高的自己收藏,其余的则上网交易,甚至卖到北京、广州等地。
“算盘是是中国古代商业文明的象征之一。现在找把算盘还不难,但是照现在的发展趋势进行下去,恐怕要不了几十年,要想找到算盘恐怕只能去博物馆了。”风趣的孙先生很喜爱收藏算盘,他认为通过收藏保留算盘,可以传承传统珠算文化。
材质越好价越高
算盘一般呈长方形,小算盘也有正方形的,四周以木条为框,内有轴心,俗称“档”,档的上端中间用一根横梁隔开,上端有2颗珠子,下端有5颗个珠子,运算时定位后拨珠子运算,谓之珠算。珠算配有口诀,便于记忆,运算简便。
王老汉认为,算盘造出的时间越早,人使用算盘的时间越长、次数越多,算盘就越好,因为这样的算盘会打磨得越发黑亮,越发光滑,显得越发精致。“听说很多外国人都特地跑到北京的古董市场买了算盘带回家,自己收藏或者送人。”
“真的花梨木是一定有鬼眼的。”孙先生认为,从收藏价值来说,算盘的材质越好,价值越高。在木质算盘中花梨木材质的算是很好的了,但木算盘一般还是要比象牙算盘便宜,而纯金制成的算盘价值就更高了。算盘串珠用的档子,也有高低之分,比较珍贵的要数牛筋档。此外还可以从工艺制作上来辨别。像一只清代的红木算盘,没有钉子,也没上过油漆,完全是用木榫来连接的,这样就比一般的红木算盘贵重许多。
孙先生介绍说,目前算盘发烧友遍及全国各地,上海有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陈宝定,收藏有算盘近千把,专业书刊上千册,相关资料3000多份,还办了个小小的算盘博物馆。“算盘收藏应该会越来越热的,旧算盘应该也会越来越值钱。”
(压题图片由本报记者陈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