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家踏访哈尔滨保护建筑 伊维尔教堂残破让人痛心
东北网3月12日电 为了给上海一家出版社编写一套中国旅游城市的旅游图鉴,2007年的春节刚过,一个哈尔滨游子回到故里,要踏访这座城市的保护建筑和独特景观,让更多的人了解哈尔滨。她第一站寻访的是圣·伊维尔教堂,“寻访的结果太让我失望了,几乎没有勇气再将寻访进行下去,我没有想到那么珍贵的建筑竟然都被破坏了。”柳岳梅伤心地说。
保护建筑露破败之象
柳岳梅,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古典文学博士,1996年离开家乡到上海工作,是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目前在韩国德成女子大学任教。
圣·伊维尔教堂是哈市II类保护建筑,位于道里区霁虹街工厂胡同(原为军官街)7—4号。建于1908年,由当时驻哈的俄国外阿穆尔军区司令官契恰科夫中将及官兵捐资修建,是一座军用东正教堂。在人们都为哈市索菲亚教堂的美丽赞叹不已时,却很少有人知道圣·伊维尔教堂的存在。在回到哈尔滨之前,柳岳梅搜集到一些圣·伊维尔教堂的照片,她说,自己在念小学的时候,曾经和小伙伴到圣·伊维尔教堂游玩过,那时教堂旁边还有个孤儿院。
记者在柳岳梅提供的老照片上看到,圣·伊维尔教堂平面为希腊十字式。屋顶上方大型鼓座托起大洋葱头穹顶,成为整个建筑的中心,四个挺拔的小洋葱头穹顶环绕周边,整个建筑宏伟壮观,外型轮廓简洁、线条鲜明,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教堂占地面积较大,周围视野开阔,绿树成荫。
风雨冲刷不去的记忆
10日下午,雪后初晴。在道里区工厂胡同里,一片暗红、灰黑的老式民宅拥挤而不规则地排列着,四周到处都是垃圾,街道上的雪已经化作黑泥。沿着胡同走到尽头,迎着暮冬午后的暖阳,目光所及之处就是圣·伊维尔教堂。看见教堂的第一眼,已经让柳岳梅博士心痛了。
教堂的残破已经十分严重,洋葱头的穹顶早已不见踪影,虽然有些雕饰依然清晰,但许多砖瓦都已经破碎,教堂的外墙壁上有多处裂痕,整个教堂显得灰暗。周围的居民称,听老一辈人讲,教堂地下室中还保存着很多昔日神职人员的棺木,但由于教堂早已废弃,无法进入看个究竟。
在教堂西北20米处,有一间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平房,它就是圣·伊维尔教堂附属孤儿院,是哈尔滨市III类保护建筑。最引人注目的是墙壁上的彩色马赛克镶嵌画,宽约3米,高3米,倒心形。由大约1.7万块1.5厘米见方的马赛克拼贴镶嵌而成。画面左边是一位侧身站立、挎篮子的俄罗斯妇女,身穿及膝裙子,上棕下蓝,腿上是白色长袜。右边是一只狗,长尾下垂。女子身后绿树环绕,一条小路伸向树林深处,不远处有一座木屋,后面是碧波荡漾的湖水及淡青色的天空。虽然经历了百年的风霜雪雨,但画面依旧保存完好。
站在夕阳下的教堂外,透过残破的教堂,柳岳梅似乎仍然可以看到其往昔的岁月:每天天不亮,神职人员就起来了,将教堂里里外外清扫一遍,准备迎接每一位信徒的到来。孤儿院的孩子们在绕着教堂嬉戏,不时地顺着楼梯爬上爬下,教堂里的每层楼阁都是他们捉迷藏的好去处,教堂前的草地更是他们做各种游戏的“圣土”。孩子们玩累了,就到教堂里听琴师的演奏,优美的音乐和动听的歌声回荡在教堂的上空。
唤醒沉睡百年的教堂
柳岳梅在圣·伊维尔教堂和其附属孤儿院外拍了许多照片,她感慨地说,虽然今天的圣·伊维尔教堂残破了,但辉煌难掩,古旧中透着昔日的华贵。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表达我对哈尔滨的感情,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字,爱!”柳岳梅说:“参与这次旅游图鉴的编辑出版,就是想为家乡做一些事。哈尔滨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的建筑太多了,像圣·伊维尔教堂这样的老建筑不仅凝聚着曾经在此居住的俄罗斯人的寻根情结,也寄托了老哈尔滨人对这座城市昔日异域风情的追忆。这种怀旧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浓厚,同时,它也是哈尔滨城市文化的重要识别标志。我要用我的眼睛和我的双脚一一寻访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使更多的国内外友人认识到拥有这些老建筑的哈尔滨的美,通过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来让人们爱惜保护这些这些老建筑,并延长它们的生命,更希望能让它们重新焕发青春。”(作者:林晓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