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留言
网上调查
我国已经进入发展新阶段,发展已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是消除贫困、追求社会公正和谐以及人与社会、自然的全面发展。进入发展新阶段,我们面临着人口众多、资源紧缺、能源匮乏、生态脆弱等许多不容忽视的因素制约。
如何应对发展中的新挑战?连日来,代表、委员们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展开热烈讨论。大家认为,能否应对这些挑战,关键在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时不及时、成功不成功。我们必须走出增长悖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发展升级
2006年,我国GDP增长10.7%,总量达到20.9万亿元,距离突破10万亿元仅仅4年;从速度上而言,10.7%的经济增长率创下了自1995年以来的新高。
代表、委员在讨论中认为,2006年作为“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实现了“高增长、高效益、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为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谢联辉代表谈到,对中国来说,头等大事还是要发展,我们人口多,底子还很薄,不发展不行。但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那种不顾环境承受能力、赚的钱还不够治理污染的发展方式是不行的。来自西部的邵克文代表谈到,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要求加快发展的愿望较为强烈。但是,发展要建立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不能盲目追求速度。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更加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代表委员的共识。
不少上海代表举例谈到,自1992年以来,上海经济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去年全市GDP突破1万亿元。对上海这样一个人口多、地域小、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特大型城市来说,要长期维持以资金和资源大规模投入为主的总量扩张是不可能、不现实的。韩正代表指出,上海要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作部署,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注重质量、结构和效益,在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和节约集约用地等方面取得突破。
去年,上海三产占GDP比重达到了50.6%,但辐射能力还不强,和上海中心城市地位不相符合。一些代表分析指出,上海一定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为实施国家战略作出新贡献。厉无畏、朱玉辰、蔡鸿生等代表认为,上海要围绕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建设,把推进金融业和现代物流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俞国生代表认为,政府要积极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各项配套政策,更好地强化企业自主创新意识,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优化科技投入结构,进一步深化产学研联盟;加快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加大对创新领军人才科技人员的分配和奖酬力度,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技术创新体制。
“只有自主创新,才可能改变我们在国际产业中的位次,才能真正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来自上海大型国企的艾宝俊、张林俭、陈虹、范秉勋等代表,共同表达了这个观点。陈虹代表提出,要将自主品牌建设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作为创新能力提升的两个主要着力点,走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从较高起点出发,结合国内低成本优势,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倡导绿色发展
过去为了加快发展,一些不该上、不能上的项目也上了。我们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GDP的快速增长。拼资源、拼环境,这样的增长不可持续。代表、委员谈到,在发展与资源关系上,要停止“资源掠夺、浪费、低效率”,转向“资源节约型社会、高效率利用”;发展与环境上不再继续发展优先、牺牲环境、黑色发展,要强调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绿色发展。
史和平代表说:“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方式转变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经济发展道路,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新旧模式的抗衡使问题集中暴露,只有用‘硬约束’‘硬手段’,才能使经济增长模式尽快转变。”
走出增长悖论
代表、委员认为,“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两个约束性指标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不能改变。完成“硬指标”,一定要出“硬招数”,不动“真格的”换不来“蓝天碧水”。熊大方委员谈到,“环境不是我们赖以发展的资本,而是我们必须计算的成本。既然已经开始建立约束性机制,就应当加快步伐,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对此,上海代表十分认同。他们认为,虽然去年上海完成了节能减排两个约束性指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左右,但节能降耗任重道远。根据国家要求,上海今年要完成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2%,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叶倩代表说,作为发达地区,上海的节能降耗应该按照国际标准寻找差距,应该对自己有更严格的要求,在全国起表率作用。
彭镇秋、范秉勋等代表建议,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实行差别化能源价格政策;在全社会增强节能意识,普及节能知识,形成节能的良好风气。艾宝俊代表建议,进一步严格企业的污染排放标准,对于没有达标的企业要限期整改,限期未达标要提高相关收费,促使这些企业加大整改力度。
节能和环保是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我们可能十年磨一剑。万钢委员回忆说,1995年德国开始提倡节能环保,当时也有人不理解,毕竟起步时,经济发展可能要受影响减慢下来。但是,经过十年努力,德国已在风能、太阳能等节能环保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效益也上了一个更高层次。
突出民生内涵
按照联合国标准,单就恩格尔系数的变化看,自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已经进入富裕生活阶段,农村居民则处于小康阶段。此外,城乡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家庭财产结构、文化消费、营养指标等等都有大大提高。但看病难、上学贵、房价偏高、社会保障不足、就业压力大、食品安全不过关等诸多民生问题,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代表、委员认为,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更加突出发展的民生内涵,补齐民生短板。发展是为了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放在首位,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衡量发展的根本标准。
今年,中央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的总额将超过7千多亿元。对此,郑健龄委员、程静萍代表认为,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体现了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公共财政阳光的理念。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代表、委员对此十分赞赏。中央下决心,关键看落实。傅志康代表、陈万志委员认为,低保是民生优先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目前,国家财政实力对于实现全民低保并非难事,关键还需要各级政府切实领会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强三农工作的精神,能够科学、理性地处理保吃饭与保发展的关系,尽快推进全民低保体系建设,把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救命钱落实到位。
解决民生问题,应该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从最困难地区开始推行,不断扩大覆盖面,不断增加惠及人数。看病难、就学难等,都是群众关注的重点。李定国代表建议,把社区卫生管理与三级医院管理结合起来,以提高医疗水平;社区医疗机构可延长收诊时间,并在节假日开放,为群众看病提供方便。瞿钧代表说,如今,要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上学不难,只要免除学杂费就能普及。但真正要上好学,难度很大,基础教育存在不少差距,市中心和农村有明显差距,区域之间也有明显差距,我们要着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代表、委员认为,民生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要始终在群众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解决,要让人民群众不断享受到发展的红利。不少上海代表谈到,面对群众的多元化发展需求,要立足于确保公益、促进均衡、激发活力,加大政府对公益性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大对郊区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去年,上海出台了一批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受益面超过600万人。今年,对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困难群众住房保障、收入分配等民生问题,还应该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
我要留言
网上调查选稿:王秉杰 来源:解放日报上海滩孕妇的疯狂举动智障人士唱《智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