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生态差距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之一,生态产品成为我国最短缺、最急需大力发展的产品
文/尹伟伦(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北京林业大学校长)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表了第四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称,气候变化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由全球变暖造成的自然灾害在今后数年内可能会导致某些地区人口大规模迁移、能源短缺以及经济和政治动荡。我们对此绝对不可忽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物质短缺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全球温室效应和生态恶化加剧,特别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对生态和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使刚刚结束了物质短缺时代的中国,又有可能将面临生态短缺时代的到来。我国已经呈现经济高速增长、生态极度脆弱的不协调局面。生态差距也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之一,生态恶化将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生态产品成为我国最短缺、最急需大力发展的产品。
物质产品、文化产品和生态产品是支撑现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大类产品。林业作为生产生态产品的主体,主要是通过植树造林,治理山地、湿地和沙地,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来生产不可替代的生态产品,如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减少噪声、调节气候等。据科学研究,湿地维持和保存了全球90%的淡水;森林等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绝大部分,为人类生存提供大量氧气;森林维护了全球陆地90%的生物物种;优质森林生态系统可减少土壤冲刷量的90%,可降低风速60%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讲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但是,由于林地面积不足,森林质量低下,生态产品严重短缺,生态安全已成为我国十分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土地沙化严重。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全国有2亿亩农田和15亿亩草场受到风沙危害,受沙危害的人口达4亿多。
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年流失土壤总量达50亿吨,流失的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过去50年,因水土流失而损毁的耕地达4050万亩,对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淡水资源短缺。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森林植被稀少,大量泥沙流失,造成湖泊严重淤积。洞庭湖已由解放初期的4300平方公里下降到260O平方公里,鄱阳湖由5100平方公里下降到2900平方公里,江汉湖泊群由8000平方公里下降到2000平方公里,全国天然湿地已减少36%,全国8.5万座水库被泥沙淤积总库容的1/3。许多专家指出,我国严重的淡水资源短缺,不是因为水资源减少了,而是因为蓄水的“盆”变小了。据水利部公布的数字,1998年全国水量总收入为3.43万亿立方米,支出的入海水量和出国境水量总计达2.95万亿立方米,86%的水量白白流失。另据水利部最新公布的数字,全国已有400多座城市供水不足,110座城市严重缺水。
旱涝灾害严重。恢复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已成为发达国家治理水旱灾害的基本措施。由于我国森林植被稀少,湿地破坏严重,有雨则涝、无雨则旱成为普遍现象。全国年均受旱农田达3.8亿亩,每年因旱灾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3000亿元。
生态产品短缺的危害十分严重,不仅直接影响到生态对人口和经济的承载能力,而且直接影响人的生存。当前我国存在的问题是,对生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管理生态安全的机构和科技力量薄弱,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持续防范生态灾害,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面临巨大压力。
有鉴于此,建议国家将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首先,要继续加大造林绿化、森林植被和湿地保护国家投入力度,扩大生态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并采取像保护耕地一样的严格措施保护现有林地和湿地;第二,要强化现有森林和湿地的经营管理,加大营林投入,强化科学营林措施,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态产品的生产力;第三,要加强国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发挥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作用,强化其作为国家生态产品生产与监管部门的职能,加强协调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