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15年历史的重庆广益中学,曾产生过中国西部最早的学校足球队。昨日,该校首任华人校长杨芳龄先生之子杨伯庸先生,向本报“重庆珍档”提供了一批老照片,揭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珍档·人物感言
杨伯庸:当年的高中毕业生能通读英文版《莎士比亚全集》,素质教育的经验很先进。
88岁的杨伯庸先生家住沙坪坝,平时喜欢看书读报。近日,因白内障导致视力下降,老人很少看报纸了,但很关注本报的“重庆珍档”。
11日上午,谈到杨家与重庆广益中学的渊源,杨老拿出几张已泛黄的老照片,陷入回忆中。
父亲是个洋学生
提起杨伯庸的父亲杨芳龄,重庆教育界人士肃然起敬。
杨芳龄,1894年生于江西吉安,后全家迁居重庆。据《重庆市南岸区志———杨芳龄传》记载:杨芳龄自幼聪颖好学,由私塾考入广益书院(广益中学前身),毕业后由教会推荐,赴上海就读于圣约翰大学,1919年至1922年留学英国伯明翰大学专攻教育学。归国后在重庆广益中学任教,并任教务主任。他是重庆大学的创办人之一,我国著名教育家。
杨伯庸说,父亲并没拿到英国的大学毕业文凭和学位,“教会不再资助学费后,祖父祖母无力支付高昂学费。父亲只好中断学业回国。”
杨伯庸回忆,经常听父亲讲,广益中学曾随时代变迁,改为广益书院、广益学堂、广益中学等名称。该校最初成立于1892年,由英国伦敦基督教公谊会创办。传教士罗贝特·陶维新是首任校长。
1925年,广益中学发生反帝反教反文化侵略活动。随即,这所学校变成了一所私立中学,杨芳龄任首任华人校长。
强调素质教育
当年,广益中学很注重西学。杨伯庸回忆,父亲曾亲自编写教材,将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成英文讲授。学生高中毕业,即可通读英文版《莎士比亚全集》,能流利地用英语对话。
“广益中学最辉煌的时代是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数学家何鲁、作家语言学家姚雪垠等一批在国内有名望的教育家都曾在此教书。那时,国民政府的高官子弟云集这里,一大批国民政府要员也经常光顾。”杨伯庸说。
当年的广益中学虽有“贵族学校”之名,但收费并不昂贵。据一位当年老校友回忆,品学兼优的学生可获免全部学费。成绩差者绝无“议价”滥收。
广益中学一位老校友邓宗舒曾撰文回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很重视德育教育,学生早、中、晚在大食堂吃饭前,要先起立,齐唱《谢饭歌》:白米粒粒,来处不易,服务平民,以报厚赐;国难国耻,每饭不忘,努力做人,救我家邦!
杨伯庸回忆,蒋介石曾三次到广益中学参观,有时也到学校操场看学生踢足球。蒋曾两次到杨家作客,景仰杨芳龄的为人,对杨芳龄为学校制定“行远自迩、登高自卑”的校训很赞赏。为此,杨家在“文革”中也多次遭“红卫兵”盘查。1960年,杨芳龄不幸逝世,上世纪八十年代平反。
校长亲自教足球
曾经,这所中学的足球运动一直领先西部。它曾创造了重庆校园足球的奇迹,被写进《重庆足球史》。但事隔多年,那段往事也鲜为人知。
学校足球队成立于1907年。“那年,广益中学从重庆下都邮街搬迁到巴县崇文里(南岸区黄桷垭)不久,时任校长陶维义在广益中学组建了首支有球鞋、球服的正规足球队,学校足球运动一度风靡。罗贝特·陶维义曾是英国皇家足球二队中锋,在广益中学的足球场上,经常能看到陶校长与孩子们一起踢足球的场景。杨芳龄接任校长后,重视学校足球运动热情不减,广益中学足球队已经打遍山城中学无敌手了。1933年,英、法舰队水兵足球队慕名挑战,广益中学校队以7:0大胜英舰福康号足球队,为此,该舰将舰上的一铜钟赠送给学校纪念。如今,往日辉煌不在,学校没有专业的足球队了,大家都在为考试加油。
老照片多数被毁
杨伯庸先生说,父亲生前留下的大部分照片,已在历次“运动”中连连遭劫,所剩无几。幸好“文革”结束后,海外部分广益校友带回一些珍贵照片。
杨伯庸家藏的老照片中,有一部分已捐给了学校。还有一部分托成都的一位亲戚正在抓紧修复。老人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整理出版成画册,了却老父亲对重庆教育事业的沧桑夙愿。
本报记者 袁尚武/文 杨伯庸/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