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借资本优势布局战略行业
本报记者 沈玮 杨颢
2006年,携数百亿资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国内多个行业进行大肆收购的华润集团,又在医药版图上抹上了浓重的一笔。
多年来,华润一直颇有医药情结,在医药产业领域寻求介入良机,但几度出手均未有斩获,反倒在啤酒、零售、地产等行业风声水起。
携资本优势布局战略行业,完全符合这个“央企豪门”一贯的运作模式。作为央企踏足海外资本市场的先行者,华润已经成为中国内地和香港最具实力的多元化控股企业之一。
产业布局
作为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华润集团曾经以巨无霸式的贸易公司叱咤香江商界,是中国各出口公司在香港和东南亚地区的总代理。
改革开放以来,“华润”的垄断优势消失,于是开始投资多元化,首先进入的就是贸易领域。进入20世纪90年代,开始做第一个上市公司华润创业(于1997年晋升为恒指成分股)。后来,五丰行、励致、北京置地相继上市,华润集团开始了业务转型,加速向综合性、多元化方向发展的步伐。
公开资料显示,1992年-1997年,华创借助发行股票,共进行了14项主要并购,先后进入香港地产、冷库和货仓、码头、压缩机、饮品、内地地产、日化、食品、基建、银行、水泥等11个行业,其中大部分项目从华润集团并购而来。
同时,依靠资金与政府背景,华润在内地大肆收购不同行业的各种企业。先后在地产、啤酒、纺织、零售等十数个领域有所表现。房地产行业,华润先后收购了深圳万科和北京华远;啤酒行业,华润收购了四川蓝剑和湖北东西湖;纺织行业,华润收购了四川锦华等10多家企业;零售业内,华润拿下了深圳万佳、深圳万方和苏果超市;在医药领域,华润一度剑指东北制药、和平大药房等。零售、房地产、啤酒、纺织、电力、建材、微电子、农业深加工等等一系列不相关联的业务被华润尽揽其中。
这些收购完全符合华润的“产业整合”战略,也就是进入那些市场集中度较差、缺少行业领导者、没有市场标准的产业进行大刀阔斧的并购。华润希望借资本优势,打破行业自然整合的节奏,试图快速成为行业垄断者,谋取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率的回报率,并左右行业发展方向。
华润创业在内地的名声鹊起缘于其在啤酒市场的大手笔并购,从啤酒行业的门外汉到位居国内啤酒业3强,华润打造自己的江湖地位仅用了不到10年时间。从1994年并购雪花啤酒开始,10余年间,华润连续并购了近40家啤酒企业,实现了啤酒行业的全国布局。
不过,华润虽坐上了啤酒行业的龙头位置,但其盈利能力却远低于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等竞争对手。
华润虽在国内并购了大量的企业,但“大而不强”颇为业界诟病。华润这种大而不强的一个根本原因来自于,被收购公司往往与华润集团在行业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上存在冲突。这一类矛盾在华润有心重点发展、并积极进行产业整合的行业内表现得尤其明显。
上市旗舰
频繁而不限行业的收购给外界造成了业务庞杂的印象,华润在市场上并未取得高P/E的估值。
2004年,国务院国资委开始明确中央企业的主业,华润的“活动半径”,被圈定在日用消费品制造与分销、地产及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3个领域内。以往多元化大肆并购的好光景一去不返,华润面临转型。
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的原总裁宁高宁,以上市公司勾勒出集团主营业务骨架,为华润旗下每块业务都涉及了相对应的上市公司旗舰,作为该板块整合的平台。分销、地产、基础设施几大业务板块中,分别对应的上市公司为华创、华润置地和华润励致。
在地产领域,华润集团开始整合其内地多个地产项目,逐步装入其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华润置地,2005年8月,华润置地成功竞得北京清河地块;9月,又成功取得杭州CBD钱江新城地块;11月21日,华润酝酿已久的地产板块整合动作正式亮相,华润置地宣布向母公司收购北京、上海及深圳多项物业及其他资产,这使公司成为华润在地产业务的上市旗舰,华润在地产板块的业务和资源得到进一步聚焦。
作为华润最早的上市旗舰,华创的转型是整个华润集团近年来聚焦主营业务,进一步续写转型之路的一个缩影。
2005年9月,华创一口气收购了天津月坛集团以及浙江慈客隆超市,继续增持苏果股权;华润雪花啤酒继续收购或新建啤酒厂;在电力业务板块,华润电力陆续在湖北、湖南、河南等地新建多家发电厂。
在加速剥离非核心业务的同时,主营业务也得到扩张整合,此消彼长之后,华润的业务架构逐渐清晰、主营业务逐渐突出。
投资控股模式
密集的资本运作和近似疯狂的“大小通吃”背后,企业集团多元化的矛盾也在迅速凸现。
企业数目迅速增多、业务庞杂、交叉经营严重,整个组织被分为集团、二级公司、三级公司等,机构层次重重叠叠。例如很多子公司都经营房地产和酒店业务;相同加工企业不断在各个子公司重复出现;上游下游的产品分属不同子公司经营等等。
一直以来,华润“以资本挟天下”的发展模式也受到一些质疑。有研究人士指出,多元化扩张造成了华润集团旗下业务地域上分布广、产业跨度大、业务关联度低、母子公司管理复杂化的困难局面。在华润集团的原有九大业务类别中,能够较好体现华润“产业整合”理念的行业很少。
除去啤酒和纺织,其余的如地产、食品、零售、石化、水泥、电力、微电子等行业,华润根本无力对这些行业产生真正的影响力,“产业整合”更是无从谈起。
1999年,华润在内部设计和导入了一套宁高宁视之为母子公司运行大平台的6S母子公司管理体系,同时确定集团总部的职能与利润中心的职责定位,形成了“集团多元化、利润中心专业化”投资控股型的母子公司管控体系。
这样,华润集团就像一个车轮,所属的利润中心就像车轮的辐条,车轮的整体性和辐条的刚性、柔性有机结合起来,驱动华润这辆庞大的战车南征北战。大大的加强了这样一个多元化集团的母子公司管控。并且耐人寻味的是,这也恰恰是引入6S体系之后,华润的多产业购并式整合进入高峰期。
华润内部杂志称,目前集团主要资产已进入资本市场,目前营业额、经营利润、净利润基本来自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对集团业绩贡献越来越大,上市公司构成华润的基本轮廓,这将对华润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