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香港3月13日电 记者武少民报道:香港入境事务处助理处长(信息系统)黄威文表示,最快在4月底推出新的信息系统,处理出生、死亡和婚姻登记预约申请,实现“无纸化”办公;并计划7月把自助出入境检查系统的服务,逐步扩展至预先登记的旅客。
他表示,涉资约200万元的入境事务历史纪录长廊已落成,长廊胪列具历史价值和珍贵的纪录及相关设备。
黄威文接受《政府新闻网》访问时表示,2000年制订了第2代信息系统策略;策略下30多个项目,整合为5大阶段,分期于2001-07年推出;包括智能身份证、更新口岸系统和自助出入境检查系统。
至于电子护照和利用“电子脑袋”处理护照申请,已自今年年初分阶段推出。
“电子脑袋”通过以规则和案例为本的人工智能,处理一般的申请;并具备学习能力,从入境处人员处理困难案件中学习。
黄威文说:“有条理及创新地发展高新的信息系统,可带来协同效应。我们最快在4月底或5月初起至今年年底,以个案简易处理系统处理出生、死亡、婚姻登记和查册预约申请,以及各类签证及延期等申请,进一步推行‘无纸化’,并以‘电子脑袋’处理。市民届时便可透过互联网或自助服务站,申请预约有关的服务,而不用四处奔波。”
黄威文指出,2004年的南亚海啸,触发部门设立“一站式”的紧急纪录支持中心,方便同事在应付紧急事故时,快捷地取得所遇事港人的出入境和个人资料,而毋须到不同的楼层翻查纪录。
支持中心经已建成,设于湾仔入境事务大楼10楼,配备先进的电子设施,以提高工作效率。
入境处正建立数据仓,提供容易应用的方法读取和抽取部门数据库的数据,协助管理阶层分析和制订决策。
他表示,当第2代信息系统策略在今年年底全面落实后,部门的纪录将完全电子化;现时负责处理档案和记录的约90名职员,将获调派往其它分部工作。
行将退休的黄威文,自1972年投身入境处服务以来,大部分时间均与证件和科技为伍;也因此而经常走在科技的最前端。
黄威文曾参与的项目,包括采用微型缩照系统处理纸张文件、计算机身份证、信息系统策略、特区护照、智能身份证,以及电子护照等;可说是证件的专家。
他表示,每逢推出新项目时,如签发特区护照,感到很大的压力,但团队精神教他把幻想变成理想,再变成事实。然而,开荒牛也有踫钉的时候。
黄威文说:“1979年3月1日签发1种特款的香港身份证明书,采用当年相片镌印系统的先进技术,把证件持有人的相片镌印在特别的合成纸张上,以增加防伪功能。然而,由于该种合成纸张容易脱落,并不耐用,在1980年2月底,便停止签发有关证件。当时已签发的这款身份证明书约86,000本,需要为持有人更换证件。”
与黄威文一同见证入境处多年来在管理和保存纪录的发展和演变的,还有今年年初落成、位处湾仔入境事务大楼10楼的入境事务历史纪录长廊。
黄威文表示,长廊设有5个展区,展示一些有历史价值和珍贵的纪录,以及相关的设备和器材,让参观者犹如走进时光隧道,细看入境处多年来管理和保存纪录的发展和演变。
5个展区的主题,包括60年代区 登记册和旅客申报书、70年代区 科技应用、80年代区计算机化、90年代区自动化,以及2000年代区 转变的新纪元。每区均设有展板,介绍不同年代的发展里程碑。
展品有远至1873年香港第1本出生登记册的仿制品;香港身份证的“鼻祖”、1941年签发的10年居留证明书;1950年代签发的纸质身份证;1963年的结婚证书;以及在1960-70年代为过胶身份证印晒相片的工具,和1980年代制作计算机身份证的金属版,让参观者见证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