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中国式奢侈”要把馍嚼烂
地方政府监督报告语焉不详 好似没嚼烂的馍 代表、委员、媒体纷纷支招
本报讯 (实习生徐烨)截至上午9时15分,记者共统计中央媒体关于两会的报道200篇。
三农、教育、医疗三个问题依然高居榜首。媒体新词“中国式奢侈”从两会开始第二天就已见诸报端。今天各中央级媒体更是对其进行集中报道。
除7家中央级媒体外,《第一财经日报》也在今日发文:《中国行政成本23年增长87倍》,引来代表对给公务消费定标准的激烈讨论。
地方政府的奢侈浪费之风在今年全国“两会”成了众矢之的。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刘建中委员展示了一组地方政府办公楼“豪华怪相”的照片,叶大年委员痛陈“看不见的公务浪费更可怕,一年不知喝掉多少瓶茅台酒”。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中国的行政成本23年来增长了87倍。对于行政成本的节节攀升,许多代表委员都称之为“中国式奢侈”。
据《人民日报》报道,冯培恩委员建议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浪费法》,从而明确政府浪费的责任主体,使得惩治公共资源浪费有法可依。
据《法制日报》报道,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透露,国务院将出台“官员职务消费标准”,各级官员可以使用的公款数额、公款用途,都会有定性标准。
无论是制定反浪费法还是给公务消费定标准,最终的实施都依赖于有效的监督。但是对于目前的监督情况,《中国青年报》的评论文章用了一个比喻:很多地方政府提供给“两会”的财政预算及执行情况报告,是一块没嚼烂的馍。财政开支中用于基本建设的多少,用于公共服务的多少,用于民生保障的多少,用于行政开支的多少,往往是一个总数字,具体科目语焉不详,人大代表又如何发挥监督职能呢?
尽管目前“中国式奢侈”还没有得到有效遏止,但是大家也看到了相关部门所做的努力。《工人日报》认为,“公共政府”的轮廓已经初步显现。全国人大代表邓明义说,今年的财政预算报告已经增加了《预算审查参阅材料》,将数字分解成各种图表、图形,看上去一目了然。
本期主笔王青
今日高频词排行榜(篇)
①三农:35②教育:25③医疗:24④环保:20⑤立法:19⑥反腐:19
本文今日参照以下中央级媒体报道(篇):
《人民日报》41新华社7《经济日报》33《法制日报》35《工人日报》30《检察日报》26《中国青年报》28
法晚记者两会
博客
商务部长薄熙来手势“指挥”快门
昨天上午10点,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他充满激情的手势使他成了一个乐队的指挥家。当天出席发布会的记者有300多人,室内温度也仿佛比平时高了好几度。
薄熙来在台上的每一个动作,台下的快门声都配合得十分默契。甚至他撑下巴、端茶杯、托腮的每个动作,都会引来一阵快门声。
发布会接近尾声时,一位女记者抓住最后的机会一连问了周小川三个问题和薄熙来一个问题。
周小川回答完后,薄熙来却说:“刚才那位记者的问题很好,但是您违规了(每人只能问一个问题),我们商务部整天对外谈判,规则意识非常强。很对不起,我就不回答你的问题了。”薄熙来说完一笑,台下为他风趣的回答鼓起了掌。
两会 表情
有政协委员指出90%的高等教育投入仅使10%学生受益
资源分配失衡 制约高校提“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郑兰荪在“两会”期间表示,财政投入不足,资源分配不均,制约高校整体水平提高。
近几年政府对高等教育增加投入,受益最多的是教育部部属院校。90%的投入仅使10%的学生受益,这种失衡局面制约了高校整体水平提高。
文/《海峡都市报》制图/朱慧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