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放大人大代表社会身份重要性
乔新生
在200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不少人大代表提出人大改革议案,有些代表要求增加农民工代表的比例,使人大代表能充分代表社会各阶层的意见。
从关注人大代表的党派身份,到关注人大代表的社会身份,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我们在关注人大代表社会身份的同时,必须警惕这样一种倾向,那就是把人大代表的社会身份等同于人大代表的政治身份。有些人大代表来自于农村,长期工作在基层,但是,他们的政治观点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于他们在农村是先富起来的人,他们的所思所想,与农村绝大多数农民的观点已经完全不同。相反地,一些来自城市的全国人大代表,由于长期关注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他们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保护农民利益的法律议案,在农村发展问题上有许多真知灼见,如果这样的人因为不具有农民身份,而在人民代表大会改革中失去了人大代表的资格,那么我国人大改革就会误入歧途。
所以,我们固然要关注人大代表的社会身份,了解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和工作背景,但更要关注他们的政治观点,关注他们的法律议案、会议发言中所表露出来的政治倾向。如果农民代表不能够代表农民表达意见,或者对农民兄弟缺乏真情实感,那么这样的人大代表就不是真正的农民代表。
世界各国政治发展历史表明,真正的农民代表不一定都来自农村,代表农民利益的人大代表不一定就是农民。我们固然要关注全国人大代表中农民代表的比例,但更要看一看这些来自农村的代表是否真正能代表农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能从全局的角度,为农民争取更多的利益。如果来自农村的代表每年在全国人大会上只会说些鸡毛蒜皮,对农业问题或者农村发展问题缺乏通盘考虑,那么,这样的人大代表应当越少越好。
如果刻意强调人大代表的社会身份,而没有关注人大代表的政治观点,没有考虑人大代表参政议政的素质,那么,人民代表大会就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在修改选举法增加农民代表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让那些居住在城市之中,但是愿意为农民奔走呼号,愿意听取农民意见并且为农民的长远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担任农民代表。换句话说,我国选举法的修改应当按照政治公平的原则,确保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拥有同等的选举权,但与此同时,应该考虑修改选举程序,让那些虽然不居住在农村,但是愿意为农民服务的知识分子经过农民推选,成为农民的代表。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