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下,我再整整衣服。”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丽江市副市长杨一奔生怕自己的纳西族服装穿得不正式,“家乡的老人在电视上、报纸上会注意我,也会提醒我衣服哪里穿得不对。”藏青色的服装,纳西族传统的“披星戴月”背饰。“真美!”一位新闻同行赞叹道,就是如此美的衣服,“现在却很少有人穿了,一些老人甚至把衣服卖给了收古旧的人。”杨一奔说。
几年前,杨一奔还将自己家三代人穿过的一套纳西族服装借给丽江的民族服装厂做样板,“以前,民族服装厂还能做,但后来却做不了了。
”从事文化工作20多年的杨一奔一直在为保护当地文化而努力,今年她就带来了保护东巴文化的提案。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包括民族传统信仰,东巴祭司及其宗教、民俗礼仪,用纳西象形文书写的东巴古籍文献以及东巴祭司所掌握的绘画、工艺制作、音乐、舞蹈等传统技艺。
“由于文字记录的不完备,口传心授是东巴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保护和传承东巴文化具有极大的难度。”杨一奔一直在呼吁保护东巴文化,“保护力不从心时,就会感到很无奈,但有一分力量,一定要拉它,要呼吁。”2005年,她提案中的其中两项得到了落实,“一项是国家每年出资培养小东巴,再一项是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升级为东巴文化研究院。”
东巴古籍文献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纳西族东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东巴文化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但是“投入的力度和速度都赶不上消失的速度”,杨一奔说,20多年前,根据古籍《东巴舞谱》——世界上用图画象形文字记录的舞谱,东巴们还能跳出来,现在,能够看着舞谱传神地跳出来的东巴已经不多了,上世纪80年代初纳西族地区仍有80多位东巴在世,现仅存10余位,且都年迈体弱,能够释读古籍文献的老东巴更是寥若晨星。“这就是文化消失的惊人速度。今年又提,希望继续加大保护力度。”
她建议国家抢救培养东巴文化传人,对现存几位年迈东巴所掌握的绘画、刻塑、编扎、音乐、舞蹈等技艺和所能主持的仪式进行系统的录音、录像并整理出版;并希望通过外交渠道将流散于国外的东巴古籍文献进行复制、翻译整理或收归国内。
在小组讨论的现场,这位纳西族女子关于加大东巴文化保护的精练陈述,对很多委员来说,印象深刻。而她名片上神秘的东巴文字,也在无声地展示着古老的东巴文化。
现在认识东巴文字的人越来越少,和时间赛跑的抢救也在进行,“开设了一些东巴班,我妹妹现在就在做这样的事情;广播电视设一些专门的频道……”杨一奔说。
纳西族的“三朵节”马上就到了,杨一奔说要和正在北京开“两会”的几位纳西族代表委员一起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