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在召开的两会上,民声与民生紧密相连。代表委员们认为,解决民生问题,必须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通过科学发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让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解决民生问题,须立足国情,讲过程论
这是令人警醒的一组数字:
——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
——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加大,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达10多倍。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严书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后,中央重视从操作层面解决公平公正问题,而不是停留在理论上。”然而,他同时提醒说,“民生问题既要高度重视、积极解决,同时又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人们对公平的期望值不能超越社会阶段。”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都开始建设城市标志性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有的豪华设施闲置,仅耗电量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支付巨额成本,要符合国情,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张海鹏代表说,研究如何确保政策尽快回归公共产品的公平化和大众化,才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之道。
“如今,民生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也越来越宽广。”彭富春代表说,民生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长期课题。原有的民生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许多新的民生问题;低层次的民生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许多更高层次上的民生问题。
廷·巴特尔代表对这些年基层民生诉求的变化印象深刻:“1974年的牧区,最愁的是粮食。如果一个月多给十斤八斤,大家就特别满足。2000年以后,牧民们的愿望是开上汽车、用宽带上网、让孩子接受系统的教育。”
各个时期的民生难题都不是一蹴而就、轻易解决的。例如,对于解决医疗等民生难题的心理预期,赵素琴代表认为不可脱离实际。“我觉得农村的医疗卫生基础仍很薄弱。现在要大面积改善根本不现实。尽管政府的投入越来越多,可咱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平摊到地方还是少,所以总要有个过程。”她说。
改善民生,治本之道在发展
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政府自身建设存在一些问题。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涉及群众利益的民生问题仍解决得不够好……在经过2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之后,我们正被发展遇到的“瓶颈”所困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尚需从一个战略思想,演化为全民共同的自觉行动。
“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来自福建的王晶代表说。
只有发展,才能提高综合国力、壮大国家财政;只有发展,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发展,才能为全面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供资金支持;只有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部分,从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到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等各个方面,始终紧扣科学发展的“红线”。
“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在‘快’前,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思路将更重视发展质量。”王晶代表提出,在经济发展中,要警惕一些地方非科学的发展观,成为前进道路上的羁绊。降耗减排指标未能实现年初确定的目标,一些地方仍存在GDP崇拜的情况,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屡禁不绝。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化解矛盾,保障民生,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成为代表委员们的共识。
科学发展,要靠改革开放推动;和谐发展,要靠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助力。杨海坤委员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归根结底要靠推进各项关键领域的改革。改革攻坚一方面是要完善市场经济新体制,同时,也要注意让全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新华社记者 翟伟 南辰 任芳
(据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