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医改是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这一点都不奇怪。奇怪的是,我们很少听到有关新医改的具体信息、提案或者方案。不绝于耳的还是对于若干基本原则的重复陈述以及对于医疗体制的道德主义批判。不少两会代表痛心疾首地指出,医疗体制重重弊端的根本在于医疗机构淡化了社会公益性质,忽略了以人为本,热衷于通过治病来赚钱,而不是积极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表面上看,这些批评和呼吁也确实切中要害。现行医疗体制种种弊端的集中体现,就是“看病贵”,即医疗费用的上涨幅度远远超过了城乡民众收入增长的幅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乃是医疗机构诱导病人过度消费医药,也就是民众大为不满的多检查、多开药、开大处方等。很多媒体报道热衷于聚焦或渲染所谓的“白衣天使变黑心”,并且呼吁加强医护人员的伦理建设。
一切从道德角度来看问题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传统,但这是一种简易、却不大顶用的思维方式。我国医疗机构的整顿年年都搞这一事实,恰恰证明这一思路没有大用。关键的是建立一套制度,让医生们既能赚钱又能以符合公众利益的方式行事。
道理很简单,我们期望医疗工作者成为“白衣天使”,但是“天使”也要吃饭。让他们成为高收入者,才符合我们老百姓的利益。在国外,殷实之家大多希望孩子们学医,乃是当医生日后既体面又能挣大钱。在我国,哪些富家子弟愿意学医呢?学医的时间长。其他专业四年本科毕业后就可以工作赚钱了,但我国的学医者还必须继续四年寒窗。如果医疗工作者收入不高,有谁愿意八年苦读呢?如果学医者不踊跃,医疗工作者人数不见增长,那么民众看病岂不是愈发困难,医疗费用岂不会越来越贵?
如果医疗服务的价格再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情况会愈加恶化。遗憾的是,这正是我国的事情。医生们做一次手术的时均价格甚至低于做头发的时均价格。
已经有无数经济学家经过大量研究,分析了无数案例和数据,以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证明:只要政府试图对某种物品和服务施加价格控制,那么这种东西一定短缺,而其台面下的价格一定不菲。
我们很多人对政府的期望甚高,也对政府的能力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在他们看来,只要政府一出手,就能实现“社会公益性”,于是“政府主导”的呼声不绝于耳。问题是,政府主导什么?怎样主导?
其中,最为流行的一个思路是政府主导公立医疗机构,提供低价甚至免费的基本医疗服务。我们经济发展低,既然做不到像英国那样使所有民众的绝大多数疾病都可以在公立医疗机构中得到医治,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一个低水平的公费医疗。这就是说,民众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大体上免费看小病。
的确,老百姓大体上看小病不要钱了,但社区医疗人员不能总是拿低薪甚至做义工,否则他们服务的积极性会越来越低。于是,国家必须出钱。同时,为了在这些机构分配资源,各级政府必须层层建立管理机构,这还要国家花钱。进而,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点少、能力差,国家又要出钱加强其能力建设。但是,一旦医护人员水平提高了,会不会跳槽呢?这样一来,社区医疗机构岂不是成为其他机构的人力资源培训站?
别看是低水平的公费医疗,都可能是一个无底洞。如果政府财政没有能力来填洞,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短缺。这个体系没有办法为民众提供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民众还是要被迫自己花钱去买医疗服务。
政府主导医疗体制没错,但不要误读。正确的主导方向是政府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险体系,然后代表参保者(民众)来购买医疗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