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舟
在去年4月20日举行的《天鹅湖》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演出家协会主席刘忠德也曾表示要弘扬高雅艺术,并指超女、超男活动是对艺术的玷污。此种态度,显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艺术家们对当前“选秀”对高雅艺术构成的巨大冲击抱以深深的焦虑,是一种呼吁而并非情绪化的谩骂和指责。
严格说起来,“选秀”并不是艺术,而是一种充满商业气息的娱乐运作。这一点,恐怕地球人都知道。作为一个早已过了追星年龄的人,笔者对“选秀”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关注,但笔者总在想,既然其能在社会上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娱乐狂潮,引发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人群的追捧和参与,总是有其存在的道理和社会基础。正如彭丽媛委员所言:老百姓喜欢看,这就说明有它存在的土壤,说明它在某些方面迎合了人们的需要。
与“选秀”引发的大众娱乐狂欢相比,高雅艺术则日渐失意和落寞。可事实上,老百姓不是不想看,不是不想提高审美层次,可是:一则节目形式太少且过于单调,与现实生活相脱节;二则晦涩深奥令人看不懂;三则门票昂贵,普通人消费不起。
有人或许会说,阳春白雪总是曲高和寡的。不错,古代俞伯牙的《高山流水》只有钟子期能够听明白。子期中年去世,俞伯牙不但曲子弹不下去了,干脆连琴都摔了;还有人会说,高雅艺术不比电视选秀,制作排练与演出成本很高,门票贵点是正常的。
必须承认,精心打造的高雅艺术节目自然不是某些粗制滥造的“选秀”节目所能比的,花高价欣赏似乎也“物有所值”。但世界上没有几个像钟子期那样的音乐鉴赏大师,能随意掏出数百元乃至上千元看芭蕾舞的富人也是少数,更多的是普通人。高雅艺术搞得如此“高雅”、如此昂贵,不是摆明了要拒普通老百姓于门外吗?这是不是也可以说明,正是高雅艺术的“高端化”变相导致了公众对于选秀的过度追捧呢?
高雅艺术要想弘扬和发展,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要走向大众化。创作要大众化,消费更要大众化。只有不远离人民,才能让“下里巴人”对高雅艺术产生亲切感、贴近感,而不是神秘感和排斥感。远离人民的高雅艺术,只戴着一个“高雅”的虚伪桂冠而已,注定只能躺在艺术典籍中或者豪华的大剧院里落魄地孤芳自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