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嫦娥奔月”,2008年“神七”升空,2009年中俄开展火星联合探测———
北京消息 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为载人探月铺路的中国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已研制完成,正整装待发。
“嫦娥一号”:万余人参与
据了解,中国探月工程共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嫦娥一号”顺利升空;接下来将进行两到三次的软着陆巡视勘察,其中2012年向月面发射一个软着陆器的计划已经基本确定;之后,就是2017年“嫦娥工程三期”行动,即发射一颗月球软着陆器,这个软着陆器不仅要采集月壤和岩石的样本,还要搭乘返回舱重返地球。看上去,中国绕月探测计划进展一帆风顺,这背后却不知道需要多少人力和财力的付出。栾恩杰透露:“大约有1万余人参与这项工程。中国通过三年时间,依靠自己力量研制出了‘嫦娥一号’人造月球卫星和整个系统配套工程。这个研制速度与其他国家相比已非常快。”至于资金,“嫦娥一号”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去年8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能够明确说的是第一期绕月探测,国家批13.6亿元人民币。”虽然金额如此之高,但欧阳自远觉得还是值得,“不仅占GDP的比率并不高。从政治上来说,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有重大意义”。“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叶培建在接受采访时说:“月球上已知有100多种矿物,其中有5种是地球上没有的。如果把月球上的氦3开发出来,最保守估计可以给地球提供500年的电力供应。”
“神七”升空:加紧研制“宇航服”
如果说火星探测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路要走的话,“神七”的发射则万事俱备,只欠“宇航服”了。据了解,现在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制能够进行太空漫步的“宇航服”。因为航天员要出舱,所以跟“神六”相比,技术难度要大很多。气闸舱和宇航服是必须解决的两大问题。“没这两个出不了舱。”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梁新刚进一步解释说,跟前者相比,后者更为关键。“由于太空处于真空装态,出舱后要求宇航服有很高的热控制和环境控制能力,而且还必须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保证不泄漏。”
火星探测:多跟国外合作
按照由近及远的太空探测惯例,月球探测之后的下一步计划将是火星。“火星是一个最有可能存在生命活动的天体,火星也许是两三百年以后地球移民的一个主要对象,而绝对不是月球。”欧阳自远说。不过,对于火星的探测来讲,一切还似乎停留在构想阶段,由于火星与地球的遥远距离,需要建设的体系比探月要庞大得多。“登上火星至少半年。升空、通讯都是问题。距离能不能达到那么远,信号能不能保障,数据怎么传回来,软着落技术怎么解决。”梁新刚对《国际先驱导报》说,这些并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跟国外合作,以便借鉴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据了解,除了中俄展开火星探测合作外,欧洲也可能邀请中国加入2030年实施的“曙光”超大规模星际探索计划,其中包括载人探测火星。
运载火箭:15年赶上美俄
无论是“嫦娥奔月”、火星探测,还是“神七”升空,都离不开一个重要工具的帮助———火箭。“火箭是上天的梯子,载人太空计划的成功首先取决于火箭技术的进步。”黄春平强调。栾恩杰透露说,登月需要3000吨至4000吨推力的火箭,而我们现在最高的只有600多吨。他建议中国应尽快就特大运载火箭项目立项。“虽然中国与美俄火箭技术仍存在15年差距,但通过努力,中国完全可以用少于15年的时间赶上美俄。”对于未来,黄春平充满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