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几天,社区将把这9户人家聚拢到一起,请他们一起回改建好的老墙门看看。
本报通讯员 黄敬文 顾旭瑶
本报驻宁波记者 陆毅
自家钥匙放在邻居家
说起原来住的和义路64号老墙门的故事,金赛花阿姨如数家珍。
“1992年的时候,我们搬进了和义路64号老墙门。一开始,我们大家因为都不是很认识,互相还不太说话。但是毕竟在这样一个小小的院子里住,夏天天热的时候在院门外乘凉、聊天,有时候还在院门口门卫那个小房间里打打牌,慢慢地也就熟悉了起来。”回忆往事,金阿姨感慨颇多:“那个时候,我们院子里大人出差,小孩就在邻居家里住几天;遇到下雨,邻居家被子衣服没收,就帮着喊一下,要不就帮着收了放在家里等着人领;逢年过节,拜个年送个粽子元宵,谁家老人做寿,送个‘金团’(做成金色的糯米团)等等,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原来的64号院子里太多了,大家邻里之间的感情都特别好。”
“远亲不如近邻啊,我出差的时候,就把自己家门钥匙交给楼下的杨阿姨,杨师傅就到我家里帮我打扫房间、浇浇花什么的,还帮我喂我养的那只猫。”金阿姨说,杨阿姨家因为住在一楼,经常被子晒不到太阳,她也会主动去杨阿姨家把被子抱到自己住的四楼来晒,“就跟一家人似的,谁家有事都能互相有个照应”。
自家孩子认了别家阿婆
说起现在住在北岸琴森社区的这9户人家,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住在老墙门时就特别热心的张桂娣。由于张阿姨外出旅游了,记者很遗憾没能见到她,了解情况的社区干部顾旭瑶向记者讲述了她的故事。
顾旭瑶说,张桂娣对门住着一户人家,女主人名叫谢芳。当时谢芳的女儿还很小,她和丈夫的工作又很忙,常常把女儿反锁在家里。张桂娣每次买菜回家都能看到谢芳女儿睁着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趴在被反锁的防盗门上往外看,这时张桂娣总会陪她女儿聊聊天。
后来,谢芳女儿和张桂娣之间的感情越来越好,把张桂娣当成了“外婆”,常去串门。谢芳也经常说,她和丈夫回家不见女儿也不用担心,因为女儿肯定在“外婆”家。两家关系因此越来越好。
难舍好邻居,一处买新房
2003年开始,和义路64号的老房子面临拆迁,住户们买了房子陆续搬了出去,大院里越来越空。大家心里都有点舍不得,住了这么久的邻居就要分开了,不知道搬家后还能不能碰到这样好的邻居,就经常聚在一起商量以后怎么办。
张桂娣先买了北岸琴森社区的新房,正在四处看房的谢芳心思一动:“不如跟着老邻居,也买到一起吧。”于是谢芳在北岸琴森也买了一套房子,本来仍想买到张桂娣家对门,但对门的房子已有人买了,谢芳就买在了张桂娣家楼上。
金阿姨一看,觉得这主意不错,也跟着老邻居来到了北岸琴森社区。到2006年初,“老墙门”里的9户人家都买到了同一个社区。
虽然搬进了独门独户的新楼房,9户老邻居之间的感情一点都没有淡。“我们经常互相走动走动,要是几天看不见都会想着问一声好。”金阿姨说:“社区里组织我们学健身操什么的,我们都会互相叫上,平常我们几个老邻居还常相约一起去中山广场打太极拳,反正只要有机会我们都会聚到一起。”大家有事都会互相帮忙,谁的身体不太好了,谁家生小孩有喜事了,都会互相通知一声、照应一下。“远亲不如近邻,这话太有道理了。”金阿姨感慨地说。
新社区要演绎老墙门的故事
现在,和义路64号“老墙门”的故事已经引起了社区的关注,社区负责人方红珠告诉记者,社区准备在近期把这9户人家聚拢到一起,请他们一起回改建好的“老墙门”看看。
方红珠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他们9户人家的关系能逐渐在社区里形成一个氛围,让社区里的居民们也逐渐培养出这样和谐的邻里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