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7年来武汉地区大学生就业率。表2:武汉地区就业率。表3:近两年各类专业就业率排行榜。表4:7年来武汉地区大学生考研率。表5:非公企业就业率。
武汉06年8.7万本科毕业生就业率72.64% 7年来最低
2006年,武汉市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达8.7万人,比上一年猛增18.7%,创历史新高,而就业率仅为72.64%,跌入7年最低谷。
就业人数中,约有8800人是自由创业。
昨日,武汉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发布2006年度《武汉大学生就业报告》,经济、管理、机械、外语、中文、新闻、电气信息、医学、农学和材料为十大就业热门专业。
8.7万毕业生“找饭碗”——
72.64%,就业率跌入7年最低谷
大学的扩招效应,在2006年如期释放。
去年,武汉市大学本科毕业生87119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就业率则跌入7年来最低谷:72.64%。
武汉市“毕办”称,就业率出现新低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2006年增加18.7%,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京沪穗吸引力下降——
六成毕业生留汉工作
1999年,武汉的大学毕业生中,只有26.61%的人留在武汉工作;但在去年,留汉工作的毕业生比率达到61.11%。
与此同时,武汉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北京、广州、上海三市工作的就业率7年来持续降低,去年达到新低。特别是到上海工作的就业比率下降幅度最为明显,同最高峰相比降低了近八成。
武汉市“毕办”主任王星说,这些就业热门城市薪酬水平优势逐渐不再明显,而当地生活成本较高。同时,这些城市人才开始饱和,设置了一些入户高门槛,对本科毕业生的吸引力降低。而武汉市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城市经济发展前景良好,在汉投资数目不断增加,加上政府人事部门放宽高校毕业生在汉就业的政策等,使武汉地区大学生更倾向在本地就业。
学经济、管理、机械“吃香”——
十大专业容易找工作
2006年就业率较高的十大专业依次为经济、管理、机械、外语、中文、新闻、电气信息、医学、农学和材料。
据分析,经济、管理类岗位的弹性较大,专业适应面相对较广,因此这类专业就业率相对较高。理工科、医学、农学类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用人单位对专业要求强,就业岗位的弹性较小,这类专业就业率相对要低。
去年,对机械类和农学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相对有所增加,这是全国日益重视发展制造业和农业带来的趋势。
人才“消费”趋理性——
“考研热”持续三年降温
去年,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考研人数达到13342人,创下历史新高,但考研人数只占总毕业人数的15.31%,同2004年和2005年相比,考研率连续三年出现下降趋势。
“毕办”主任王星认为:考研热降温,反映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待学历更加理性。用人单位招人用人更加务实,更看重技能而非学历。在一些地方,本科生比研究生的就业率还高。过去,很多人冲着研究生好找工作去考研,但现在这也不太灵了。
另一方面,本科毕业生对待工作的态度也更理性,他们开始选择先工作,再根据实际确定学习发展方向,并不急于考研。
去年考研率较高的十大专业依次为土建、农学、理学、材料、医学、电气信息、中文、机械、法学、新闻。
“铁饭碗”降到8年最低点——
七成学生到民企就业
在这份报告里,让武汉市“毕办”主任王星感受最深的变化是,毕业生到民营企业的速度快速增长。
去年,到民企就业的毕业生占总就业人数的69.95%,而在1999年,只有33.84%的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
与此相对的是,到国有企业、高校、医院、科研单位和部队就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全部降到了8年来的最低点。考虑到毕业生总体人数的持续增加,每年到这些单位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人数基本保持稳定或略有降低,所以就业率持续下降。
另一个原因是,这些单位对博士、硕士的需求比例在提高,对本科生的需求相对减少。
1.2万人自主创业——
就业难还将持续
武汉市“毕办”称:未来几年,在单位空缺的招聘岗位没有明显增加,而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就业率下降的趋势还将持续。
去年,与有近三成大学毕业生没找到工作相对的是,招聘单位有两成岗位因招不到合适的人选而空岗。
武汉市“毕办”主任王星称,参加过实习的大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建议在校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年,有1.3万名大学生在武汉市17个实习基地企业参加实习,其中15%的大学生被实习企业留用。
王星说,大学生在专业知识以外,还可以接受职业培训和指导,了解企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同时,在择业过程中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在所学专业以外的领域抓住就业机会。
另据统计,去年选择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自由职业的学生比例占到总就业人数的13.99%。王星认为,预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还会不断增加。
记者杨磊 通讯员郑东 实习生刘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