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一位是当代中国二胡名家、江苏演艺集团副总经理,一位是在南京打工的二胡爱好者、报名“南京民工艺术团”的民工。昨天下午,在本报的牵线搭桥下,民工张金峰终于见到了心中的偶像、二胡大师朱昌耀先生。
朱昌耀听过张金峰演奏的《二泉映月》、《赛马》等曲目后,连称“感情真挚,非常好”,也亲自指正了张金峰在演奏中的一些问题。不仅如此,朱昌耀先生还欣然接受担任本报组建的“南京民工艺术团”的艺术顾问,并盛赞这项活动非常有意义。面对此情此景,张金峰这个46岁的山东汉子激动得流下了热泪,几次话到嘴边说不出来:“我现在有点晕,本来想好的那么多问题都忘了,咋办?”感叹曾像候鸟一样四处迁徙46岁的张金峰祖籍山东临沭,留着一头长发的他几乎走遍了大江南北,“除了西藏、青海、台湾、海南、澳门,别的省份我都去过。”谈起过往,他边抽烟边感叹。20多岁就出门打工,在济南当过砖瓦工、搬运工,去日照造过港口。最后一次出门打工时,工头欠薪逃走了,没有工钱,张金峰只能徒步走回家乡。“那时老婆也死了,欠了4万多的医药费,还有两个女儿要我拉扯大。想了好久,我决定靠拉二胡谋生。”张金峰背上当时才2岁的小女儿,把9岁的大女儿留在家乡,开始了流浪的生活。“夏天我去北方拉,去过东北三省;到了冬天,我就往南方来,最南在广西拉过琴。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安定下来,在一个地方扎根生活。”“那你最想留在哪个城市呢?”“南京,这里的人最好,真的!”心愿最想留在美丽的南京去过那么多地方,张金峰发自内心地表示最好的城市是南京。“我在南京过了两个春节,唯一的献血证就是在南京办的。我在这里时间最长,这里的人最善良。当时我一个人带着女儿在这里,很多好心的大叔大婶在我外出拉琴时,都会义务给我带孩子,教她学文化。很多高校里的学生,经常在节假日来我拉琴的地方陪我聊天,还买东西给我吃。这些都让人觉得心里暖洋洋的。”激动见到朱昌耀流下泪水在报名本报“民工艺术团”时,张金峰无论如何没想到可以见到自己最崇拜的人。直到走进省演艺集团大门时,他还疑惑地问:“朱老师这么有名的艺术家,真的能为我做指导?”刚带着江苏民族乐团从欧洲演出归来的朱昌耀,平日里事务非常繁忙,在听说本报组建民工艺术团的消息后,他一口答应为团员义务做指导,“《南京日报》有这样的想法和魄力,关爱民工们的精神生活,给他们一个这么精彩的舞台,这是非常不简单的事情。”在听过张的《二泉映月》后,朱昌耀连说了几个“好”:“真的很好,很有感情。我听得出来你的演奏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而且练得很用心。”一边的张金峰不住点头,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你的音准不错,感情也很真挚,但就是有些随意了,节奏没有把握准……”一边说,朱昌耀一边拿出自己的琴,亲自带着张金峰演奏起来,并现场教授了一些知识点。看张金峰拉不好《赛马》中马儿嘶叫的声音,朱昌耀耐心示范了一遍又一遍。张金峰害羞地说:“《赛马》这一段,我听磁带怎么练也不会,您这么一点拨,我才真正学到了。”说着说着,这位46岁的汉子流下了眼泪,“老师,请允许我叫你一声老师。这辈子就是在最低谷的时候我都没有放弃过二胡,现在我生活慢慢变好了,我还能见到你,我此刻真的很幸福。”走的时候,朱昌耀赠送给张金峰一张自己的CD,并表示愿意担任“南京民工艺术团”的长期艺术顾问,“这个活动太有意义了。只要我能做的,我一定尽力。”南京日报记者杨晓玲章杰
民工子弟小学孩子们发出心声———“我们爱你啊,南京!”
本报自周一发出“南京民工艺术团”招募启事后,连日来不断有民工朋友们致电本报,要求报名参加这项有意义的活动。前天下午,位于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的民工子弟小学——建宁小学的胡老师给记者打来电话,表示自己学校的孩子也希望参加这次活动。记者昨天上午特地前往建宁小学,发现这里的民工子弟还真的都是多才多艺。民工子弟小学学生越来越多在一条铁路旁,记者找到了建宁小学。由于还在上课,简陋的铁门被两把锁锁住,里面传来阵阵读书声。热情的胡老师把记者迎进学校,透过教室窗户,只见简陋的两层楼房里坐满了学生。“我们学校是2001年9月才开始办的,原本这里是个幼儿园,后来为了解决流动民工的子女学习问题办成了小学。”胡老师介绍说,目前这所民工子弟小学共有400多个学生,9个班,17名老师。“以前我们怕民工的小孩流动性太大,怕招不满。现在我们却担心学校装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2005年我们学校就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最多的时候一个班有60多个学生。”小女孩自编舞蹈精彩可爱“叮铃铃……”上午的第二节课下课了,调皮的高年级男孩子们嚷嚷着冲下了楼梯,一群小女生则涌向会议室,要给记者表演自己的拿手节目。没有排练室,她们就在走廊里表演起来。先是5个女孩表演了舞蹈《三峡的孩子爱三峡》。音乐响起,带头的小姑娘高兴地晃着小脑袋,特别引人注目。胡老师介绍说,编排这个舞蹈的就是带头的小姑娘周丽丽。舞蹈结束后,还在喘气的周丽丽告诉记者,她来自安徽,爸爸是干运输的,妈妈则在家照顾她。“我今年读四年级,我爸爸妈妈还有别的叔叔阿姨看过这个节目,都夸我聪明呢。”诗朗诵真情实感最动人六年级的孩子们还准备了一个特别的节目——诗朗诵《我们爱你啊,南京》。“把节日的鞭炮声抛在老家/把过年团聚的喜悦揣在身上/告别了老眼昏花的爷爷奶奶/告别了跟到村口的小花狗/我随父母涌进了返城的滚滚大潮/故乡渐渐远了,南京渐渐近了/你看,紫金山在向我们频频招手/长江见了我,泛起了圈圈笑窝……”孩子们稚嫩而淳朴的朗诵引起了所有人的共鸣,让记者不禁想起了当年来南京上学第一次见到长江大桥的情景。这篇朗诵稿的作者、语文老师胡立富介绍,里面许多内容都是来自自己班上孩子们的真实故事。在这里上了多年学的孩子们都已经习惯了南京的学习生活,曾经有过因为老家学校不开英语课又重新回到南京上学的事情,这些也都写进去了。“孩子们很喜欢这篇朗诵稿,非常想给社会上热心帮助他们的人表演!”南京日报记者章杰李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