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心跳加速的情况下打开电脑,输入考生编号……”
“还算比较满意吧,总算可以给家人、给自己一个交待了。”
“又是一个可以上吊的分,有可能能够复试,也有可能就这样算了。哭,让眼泪尽情地流。
“我在等我的成绩,感觉突然间度日如年了……”
3月,正是考研初试成绩陆续公布的时间,网上的考友、身边的朋友,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空气似乎在考研的世界中弥漫。
年初时,社会舆论对考研降温纷纷表态,一时间诧异声、支持声四起,但2007年的考研市场依然按部就班地履行着日程表,也丝毫没有降低考生对考上研究生的期待。相对于前几年考研人数的高增长率,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仅比去年增幅0.55%。这是个特殊现象还是能成为发展趋势?是学生的理性回归还是研究生就业形势更加严重的表现?读研究竟值或不值?
研究生与本科生就业无优势
女大学生小张和小王,两人是本科同班同学。本科毕业后的小王,虽然求职过程中历经坎坷,可幸运的是最终找到了一份专业对口,自己也较为满意的工作。而小张则被顺利保送读研,前些天在导师的帮助下顺利就业。
看着同事、同学中越来越多的硕士学历,已工作的小王难免有些心理压力。而同时,感受着自己读研后并没有在求职过程及工作待遇上看到任何优势,小张无奈感慨自己这研究生读得“有点亏”。
“你我同龄,虽然学历不同,但如果一同摆在雇主面前,大部分肯定要你,因为你有两年工作经验。”看着已经步入良好工作状态的小王,小张把自己的入职年龄、性别都视作就业市场中的劣势,而看上去本是优势的硕士学历,却也因为工资起点会高,同样被自己列入了“黑名单”。
“这是不可预测的,未来的工作是否会与学历挂钩,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现在无法评估。”小王反驳道,两年前自己在找工作的时候,就已经碰上了“学历门槛”的问题。
其实,小王和小张所面临的压力来源各不相同。前者的压力来自于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学历是否会成为绊脚石的担心。而后者则完全出于对研究生读得是否值得的衡量。小张按本科毕业后立即工作和先读研后工作分别算了账。除去衣食住行的花费外,本科毕业按一个月3000元收入来算,两年会有72000元进账;而继续深造还要花费两年共两万左右的学费,读研成本近10万元。小张说,至少在自己即将上岗的单位来看,除了高成本的现状外,自己并未看到高学历的优势。
“我们班有个女孩没发愁死,本科毕业投简历时,还收到过几个面试、笔试的通知,可如今的简历却个个石沉大海,杳无音讯。”研究生小罗用“尴尬”一词来形容研究生的位置。
“我有时会觉得自己这个研究生读得有点像自修双学位。”论科研拼不过博士,论实干和可塑性可能又拼不过本科生。小罗说,许多用人单位觉得研究生眼高手低,素质不高对工资的要求却高。但其实,“现在不少研究生虽然内心里希望能获得稍为高一些的待遇,但并不敢提出来,就业的压力让他们对薪金的要求并不高。”小罗说,这是没办法的办法,不要求高于本科生的薪水,读研的成本怎么回来?何况如今是即使自己的要求降低,也未必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研究生多得导师认不过来
衡量研究生读得是否值得,除了就业这个最终结果外,读研过程也应是衡量的标准之一。研究生阶段,被称为“老板”的导师是学生的关键人物。从考研时起,就有不少学生开始关注导师的情况了。据了解,导师带研究生一般是双向选择。近年随着研究生扩招,一位导师所带的同级研究生人数也迅速增长。学校、专业不同,导师所带学生人数也不同。
记者采访中获悉,有的学校会对导师带学生的人数做以限定,规定每位导师所带的同级学生不能超过3名;也有的依导师职务不同来限定学生人数。
在某重点大学广告学专业读研二的小罗告诉记者,学院里每位导师的情况不同。“同一届的学生,‘大牛’老师带十几个学生,‘中牛’老师带十个左右,也有的导师只带三四个研究生。”据了解,这里的“牛”老师,基本上以名气、职务来衡量,希望能投师门下的学生人数也多。加上其它年级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一位导师可能同时带几十名研究生,不能认全学生的现象不足为奇。
在所报学生人数上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导师的声望。研二学生小翟说,导师的名气大,对学生而言是未来就业的一个加分条件。“研究生毕业求职时,很多地方都会问你的导师是谁,能师从‘名导’似乎是毕业生在校能力的一种证明。”另外,“名导”手中的项目会比较多,学生多增加实践机会之外,还能多挣钱。此外,“名导”的人脉关系会比较广,小翟认为,这也是未来的就业资源之一。
大学任教的陈教授分析学生考研的心态,各人想法不同,但以就业为目的的学生已占据多数。“好几年前,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本着学术研究的目的读研的,但现在这种意义丧失了许多。”陈教授认为,研究生扩招,让更多的学生期待通过研究生的一纸文凭去方便寻找工作。“读研就像个‘后本科’。”陈教授表示,扩招过于强调数量化,就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去做研究,学生不会像以往那样多读书,认真钻研。
但是,对于导师的追捧,毕业生小罗有着自己的看法。“导师带学生,人数不是关键,关键在导师。”小罗说,自己所见有的老师带的人很多,他能够很好地调配时间和精力,在忙自己事情的同时对学生抓得也紧;但也有的老师研究生虽然带得少,但是未必会很关心学生。同时,选择“名导”的学生,很多看重的并不是自己能得到导师多少指点。“有的‘名导’会很忙,对待学生也许不会面面俱到,但还是有不少学生想被他的光环照耀,有利有弊吧。”
然而,也有大学教授认为,目前来看,其实有一定名气的导师对学生的就业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了。以往的影响是基于学生少的原因,学生素质也高,那时导师的名气、影响力对学生的就业会有较高影响。但是,社会更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另外,毕业生多,导师也无法一一应付学生的就业需求。
松散型教学需要自己把握
相对于小罗的抱怨声,清华大学的研二学生小仇却对自己目前的状态较为满意。已经申请三年制研究生的她,即将赴曼谷接受2个月的实习。“这是学院的一个奖学金项目,走之前我还要给导师做完一个课题。”忙碌、充实的研究生学习,与小仇之前所憧憬的研究生生活很是吻合。
对于本科毕业后读研的学生,社会上有一个“六年制本科”的概念。对此,小仇认为,如果研究生还停留于修学分、上大课的阶段,那看上去和本科四年的生活状态没有什么区别;但如果学生能够参与到研究项目中就不一样了,那是一种对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全面培养的过程,要比本科时高级很多的。除了课题之外,小仇还通过投论文参加国内外研讨会的方式,参与到学术交流中来。“去年暑假我投了一篇论文给‘两岸三地研究生研讨会’被接收了,随后,我受邀到香港中文大学开了两天的会,和香港、台湾、内地的研究生交流各自的论文和研究。”此外,小仇介绍,学校还有一些出国或到境外进行研究的项目,研究生如果自己有感兴趣的题目都可以写研究计划进行申请。研究生一般都会在第一年把需要修的课程修完,然后的一两年就没有什么课了。如果交流时间比较长,可以和导师商量延长毕业时间。“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状态是很松散的,但机会有很多,关键是自己的努力和把握。”
北理工研一学生小郭表示,虽然有时感觉像多读了几年大学,但也还是有不少收获的。研究生阶段要比本科管理松。很多事情都是班官员在网上通知的。接触事物较为广泛,自己的视野也更开阔。但对自己的实践经验,学习理工科的效果不免还要为一年后的就业担心。现在找工作更看重经验。跟随导师做项目属于技术方面的经验,真正工作中需要的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与同事或上级的沟通能力等都是要具备的,学校里面太单纯了。
北京理工大学的陈教授也表示,本科、研究生两个阶段学习的过程、收获的知识还是有较大区别的。跨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到另外一个领域的知识。有一些学生即使没有转换专业,通过两年左右的时间继续深造,其年龄的变化、领悟感受能力都会有所提高。而且进入研究生阶段,个人发展的专业方向性更确定,导师对学生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两年制研究生过于仓促
在某高校读研一的学生小陆选择了与本科专业相同的光学工程。在谈到考研目的时,小陆很直率,“只是觉得在大学这个领域里并没能学到什么,接触的都是比较浅层面的内容,而且也没有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因此想在本专业领域继续深造。”
与小陆预期相比,“比想象要无聊点”。小陆说其实研究生的课很少,尤其研一阶段会感觉无事可做,需要较高自觉程度。不仅自学课程,还要尽量短的时间内对未来的方向做以把握。“现在研究生教育普遍改为两年制,基本上是用半年多时间学习课程,然后进入实验室工作及毕业设计、找工作等,感觉较仓促。”
相对于小陆,某重点高校计算机专业研二学生小解就显得更为“务实”——读研阶段就是为了“攒经验和挣钱”。“我基本上没怎么在学校,研一下半学期起就出去全职上班了,一直到寒假前。”能进知名企业实习,对小解来说诱惑力远大于上课。“我基本上没怎么上学校的课程,期末直接去考试的。”
小解正在找寻下一个实习机会。“我的同学不少都在准备发表论文”,小解解释道,学院要求研究生阶段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才可以毕业,而自己已经完成了这个要求,“现在没事儿了,就想出去实习了。”小解认为,外出实习要比跟随导师做项目对自己更为有益。“国家级的课题要做好几年,等我毕业了都做不完,会由后面的人接着做,所以我感觉对我并没有太大的帮助。”研究生需要学习的专业课程对学生的压力并不大,大家还是希望多把握机会,无论是学术上的还是实习机会上的,除了要读博士的学生外,多数学生目的都瞄准就业。
对此,有高校教授认为,两年制的研究生教学设置“极为不合理”。两年的时间,一般都是第一年上课,第二年找工作。学生只要进入找工作的状态,就很难进入到对待课题应有的研究状态。“要不就一年制,做一个大的毕业设计,要不就恢复到以前的两年半、三年制。”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的高校研究生扩招,有一个较大的目的就是为了缓冲就业。但是,缓冲几年以后学生仍要毕业,又给就业增加了较大难度。中国的国情跟国外相比有所差别,国外学生所学专业和工作能够有所对应的。所以,除非选择攻读博士走研究型道路,本科毕业生不一定要读硕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