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融资难是主因,且创新性越高转化难度越大
本报讯(记者任荃)企业经营不善时常濒临破产,原本享有一系列政策优惠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认定项目”如果两年内未实现销售,则很可能面临“摘牌”。近日,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对本市近几年来的转化不良项目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成果有效转化的主因不在于技术,而是市场,且创新性越高,转化难度越大。
据了解,本次调查的对象为2002年-2004年认定的、至2005年底销售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认定项目。在104家被调查企业中,55.8%的项目处于“销量逐步放大”阶段,20.2%的项目处于“产品试用试销”阶段,处于“停产”和“勉强维持”阶段的约占18.1%,这表明,大部分转化不良项目仍处于起步阶段。
有意思的是,这些转化不良项目的创新性普遍较高,“完全创新”和“替代进口”的项目占71.2%。这种技术创新度与市场实际接受度之间的反差充分说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技术不能包打天下。正因如此,73.1%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市场给它们“上了一课”,企业营销能力弱、市场不成熟以及不公平竞争等“教训”普遍存在。转化资金80%靠自筹
成果转化不良,融资难是主因,66.3%的被调查企业遭遇过资金难题。调查显示,转化不良项目的转化资金80%靠自筹,而获得银行贷款的比例仅为16.3%,来自政府资助和风险投资的比例则更低,分别占5.8%和3.8%。部分企业甚至因民间融资成本过高,而导致经营亏损。
除了资金,人才也越来越成为阻碍创新价值最终实现的一道门槛。25%的被调查企业表示缺乏经营、技术或市场方面的专门人才,20.2%的企业认为人力成本过高,13.5%的企业感觉难以留住现有人才。多数企业期盼“新生”
据统计,1998年-2005年底,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先后撤销了4批共265个转化项目的资格。而在2002年至2005年认定的转化项目中,有571个项目到2005年底未能实现销售,占同期认定项目总数的26%。目前,这些项目正处于是否淘汰的最后关头。
等待“摘牌”还是期待“新生”?绝大多数企业选择了后者。调查表明,九成以上的转化不良项目企业对自身产品的市场前景看好,几乎没有企业选择“等待”或“放弃”。值得高兴的是,63.5%的转化不良项目仍有盈利,加上经营者强烈的“新生”愿望,成功转化尚有可能。
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中心将更加深入地赴企业调研,发现有“新生”潜力的项目,将派出专人一对一服务,帮助企业克服市场、资金、人才等困难,积极促进其“新生”。对于“新生”无望的项目,中心则将及时予以“摘牌”,以督促更多项目加快转化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