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王朔的新书《我的千岁寒》将推迟到4月1日上市。但在昨日,记者提前从王朔那里拿到了新书《我的千岁寒》的手稿。《我的千岁寒》实际上是王朔近年来的5部作品的合集,其中包括《我的千岁寒》、北京话版《金刚经》、《唯物论史纲》、《宫里的日子》以及剧本《梦想照进现实》的小说版。
意邀请韩寒、郭敬明和徐静蕾参加。
内容揭秘故弄玄虚还是引经据典?
王朔此前曾这样评价《千岁寒》“没人能看懂,我写的是‘三维立体版’的小说”,王朔还说:“我把过去自己的东西全部砸碎,我放眼的是宇宙。”初读《千岁寒》,行文的确给人以与王朔过去小说全然不同,但也确如王朔所言,内容看得人云里雾里。在《千岁寒》的第一段,王朔用类似字典一样的解释来开头,“时,———觉悟者释迦族的明珠湮灭物质形式回归能量圈两个五百公转儿后,第三个五百公转儿内。大,———欧亚陆架中央隆起雪山发源之水越撇越长撇出一江一河流入太平洋,流域地区是唐朝-女士主政时代。州,———大河之间,仅只一脚,之外就可以放开游了。刺史,———你们今天叫市长吧?……”让人不知所云。由于王朔在《千岁寒》开头便说,该文取材于《六祖坛经》,于是,记者又找来《六祖坛经》,才发觉王朔这本书其实就是对《六
祖坛经》的一个通俗的注解,与于丹《〈论语〉心得》和《易中天谈三国》有异曲同工之妙。开头解释“时”“大”“州”等内容也是对《六祖坛经》内文的一个注解。原来,这一次王朔把宝押在了思想和智慧上。而一贯的王式幽默在这本书里面只占了很少的比重。
写作初衷寄小说展现内心?
那么,王朔为什么会完全抛弃以前的写作风格,而剑走偏锋,写出《我的千岁寒》这样的禅宗类型的小说呢?在这本以佛教《六祖坛经》的经典故事为载体的小说里,王朔原封不动地把故事结构“搬演”了一遍,历史背景、叙述顺序和故事中重要的人物都没有改变,比如:惠能、弘忍、神秀、法海等。在这样的前题下,王朔把对人生的体会和对佛法的领悟融入到对男主角“惠能”的建设上,不难发现小说版中的“惠能”和王朔的人生有许多相似之处:与母亲的关系特殊、智商极高、内心软弱且善良,仿佛《我的千岁寒》在某种意义上是“狂人”王朔通过小说的方式表达内心世界的另一面。
引发争议亵渎还是超脱?
几位抢看了小说原稿的读者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并且引起了争论,有人说:“《我的千岁寒》建立在禅宗经典的基础上,写出让人有点看不懂的东西,完全是亵渎佛家禅宗思想!”也有人认为“王朔对这个故事是花了工夫的,虽然一开始看不懂,但是文字本身还是很有感觉,而且有力量!”,也有反复将小说读了几遍的人认为“他曾经在公众面前消失了那么久,那段生活一定有许多感受,像他这么敏感的人,或许就是因为《六祖坛经》里面的思想而内心获得安宁,他进入了那个世界,于是皆用‘惠能的一生’来描述自己的所思所得!”见习记者赵正旭
背景解析《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被中国佛教徒和世界佛教徒尊为“经”,它的禅思可以帮现代人开启生命的智慧,回归精神的家园,找到迷失的自我。该书由六祖惠能所说,弟子法海所录,内容分自序、般若、决疑、定慧等十品。《六祖坛经》是禅宗的必读经典,它为信仰者设计了一个平常的但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又极富魅力的,只能在心灵中由于自我调整而得到的轻松境界。它把日常生活当做宗教的终极境界,把人所具有的性情当做宗教追求的佛性,把平常的心情当做神圣的心境。
◎故事梗概
故事讲述了惠能从小随父流放到今天广东一个叫新兴的地方,父亲死后又和母亲到南海居住,以卖柴为生,两人过得很艰辛,在24岁的时候,惠能拜别母亲历经磨难后向禅宗五祖弘忍学习佛法,但是开始的时候弘忍只是让他做一些杂务长达8个多月。当时弘忍年龄很大了,非常着急继承人还没有出现,所以让所有的弟子写偈来表现各自的能力。其中一个叫神秀的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不满意,于是惠能写了另外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后,就用“以心传心”的方式把衣钵传给了惠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