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其抗挫折能力是近年来高校工作的一个重点,但一些高校在实践中却走入了误区。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刘石民在提案中呼吁,要正确对待和处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重心理测试,轻科学分析;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询;重心理问题诊治,轻预防引导;重心理问题调查,轻心理求助方式的调研;重心理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刘石民用“五重五轻”概括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实践中的误区。
刘石民建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有机结合,根据大学生将自我调适作为解决心理问题的首选方式的特点,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应改变过去那种坐等学生上门、个别保密交谈的单一方式,采取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
刘石民还建议,高校要建设一支心理辅导教师专职队伍。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较多,最易发现和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培训也是非常必要的。此外,高校有必要设立能担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如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健康辅导站等专门机构,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协调和实施。(转自:慧聪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