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6日电(记者刘云伶)“很多农业县区汇报农村文化,张口就是节日和大型活动搞了多少演出,好像文化建设就只有节日才搞。”一些人大代表建议,农村文化建设要走出“节日表演”误区,要以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塑造新型农民。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晋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巧珍说,很多农业县区文化活动经常性开展不够,且内容形式单一,形成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一贯制的格局。这些地方主要以文艺队伍游行、文艺汇演、民间艺术展演等传统文化活动为主,市区、街道主要以秧歌、锣鼓等街头文艺活动为主,但这些文化活动只在重大节日和庙会期间才集中举办,农民看得很不过瘾。
马巧珍代表指出,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各级政府、文化部门没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还不能很好地调动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对基层文化活动的创新、发展引导也很不够。
马巧珍建议,各级政府应建立多形式、多层次、长期的文化活动机制,创新文化活动内容和文化活动形式。要以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吸引农民,为农村文化发展搭建一个好平台,把文化下乡的示范作用与建立文化下乡长效机制结合起来,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