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温家宝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我们再次听到温总理谈忧患意识。他说:“近些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但是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不是评功摆好的时候。我的脑子里是充满了忧患。”
而在此之前,在3月8日,胡锦涛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特别强调:“越是形势好了,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是条件好了,越要发扬优良传统。
为何我们的最高领导人反复强调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源于对中国国情全面、深刻的把握。今年两会召开前夕,温家宝总理发表了署名文章——《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他对中国的国情做了这样的分析和判断: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中国远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制度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的实际,要求我们必须居安思危,脚踏实地。因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任务艰巨;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任重道远。
忧患意识,源于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矛盾。人们常说:“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讲不得了。”在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最关键的是中国的发展路径是否科学,整个社会是否和谐。在今天的记者见面会上,温总理强调:“中国经济存在的巨大问题,依然是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结构性的问题。”在社会领域,还有住房难、就医难、上学贵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农民等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制约着中国这个“舰队”的航行速度。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在社会推行公平和正义,还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忧患意识,源于对骄傲自满心态的担心。温家宝总理曾语重心长地说:“形势稍好,尤须兢慎。”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普遍改善。中国社会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喜人景象,迸发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成绩令人鼓舞,但绝不是骄傲自满、故步自封的理由。谦受益,满招损。只有居安思危,才能始终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只有增强忧患意识,才有压力、有动力、有激情、有创造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孟子的警世名言,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智慧。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忧患意识,就是要我们克服骄傲情绪和享乐思想,克服急躁情绪和冒进思想,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让中国这艘承载13亿人口的大船,走得更好、更快、更平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