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3月16日消息(记者戴爽)在今年3月1日国家文化部回复浙江省政府的批文中,同意2007年公祭大禹陵典礼由国家文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绍兴市人民政府承办。这意味着,“祭禹”将升格为国家级。
新闻发布会现场
消息一出,引发各方关注。在绍兴延续了10多年的公祭大禹陵活动升格为国祭,勾起了各方猜想。
3月16日绍兴为此专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祭禹各项内容。对于这一事件的解读,也许不能提供完整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事件已超出文化的范畴,与产业、旅游、经济的关系渐浓。
祭禹升为“国祭”
绍兴方面透露,该市公祭大禹陵始于1995年,将“祭禹”提升为国家级祭祀活动,绍兴一直在为之努力。
去年2月,绍兴市明确提出,公祭活动要提升规格、扩大规模,争取形成“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的文化格局。
与此同时,绍兴加快了对大禹陵文化的保护开发力度,将公祭大禹陵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文化空间大类”中。
今年2月1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一号函件就向国家文化部商请共同主办2007公祭大禹陵典礼,并得到文化部的同意。
绍兴市委副书记顾秋麟透露,为给祭禹升格为“国祀”做好物质准备,近年来该市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新建了祭禹广场、水上祭台、守陵村和夏禹文化园。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守陵村。守陵村位于绍兴东南6公里的会稽山大禹陵景区内,此地埋葬着治水英雄、夏朝开国圣君大禹,建有禹陵、禹庙、禹祠。
禹陵村内,生存着一个古老的氏族--姒姓,姒姓虽为名门,却非旺族,至今不过千人,自大禹至今已传至146世,辈份最高的为141世。他们世代为大禹守陵,至今已延续近4000年。
新建的禹陵村占地5万平方米,目前有20户村民代表整个家族守陵。进入该村,但见禹陵村记、古戏台、禹祀馆、宫河埠头、禹裔馆、禹会茶馆,遍地禹文化印迹。
今年,绍兴市又对大禹陵进行了一系列“新装修”:在入口处改造建设旅游演艺中心、旅游购物中心,恢复大禹陵享殿,设立香火堂,改造祭禹广场,对禹庙拜厅进行维修。
绍兴市有关人士透露,现在的大禹陵,是历史上最好的大禹陵。
绍兴市委副书记顾秋麟回答记者提问
祭禹出典
绍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谭志桂介绍,绍兴此次国家级的祭禹活动,并非心血来潮之举。大禹陵与绍兴的关系,更是源远流长。
大禹同炎黄两帝一样,是华夏儿女共同敬奉的始祖。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奠基者,又是中国古代的治水英雄。他在治水中不畏艰险、身先士卒、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品格,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
《越绝书》载:“禹忧民救水到大越,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墨子》载:“禹葬会稽,衣领三裘,桐棺三寸。”
绍兴祭禹历史十分悠久。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子夏王启开端,祭会稽(即今天的绍兴)大禹陵已有定例,夏王启首创的祭禹祀典,是中华民族国家祭典的雏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公元960年,宋太祖颁诏保护禹陵,开始将祭禹正式列为国家常典。明清两朝的祭禹典礼最为隆重,两朝禹陵各达20多次,康熙、乾隆都亲临绍兴祭禹。
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政府和绍兴市政府联合举行公祭大禹陵典礼,开启新中国祭禹的新篇章。不久,江泽民亲临大禹陵视察,肯定大禹精神和绍兴祭禹活动,并题写大禹陵坊额。随后,大禹陵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以来,绍兴市祭禹活动为“每年一小祭、五年一公祭、十年一大祭”。尤以2006年规模为最大,参祭人员达3000多名,自发前来观看的群众超过7000人。
祭祀仪式十分讲究。一般祭祀典礼从9点50分开始,意寓大禹为“九五之尊”;随后鸣铳9响,赞美大禹平洪水、定九州的不朽功绩;鼓手擂鼓34响,表达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对先贤的缅怀;撞钟13响,传达13亿中华儿女对先祖的绵绵追思。
一位曾参加祭祀的人士回忆,祭祀场面十分壮观。参祭人员要向大禹献上50年陈酿,身穿古代服装的少男少女跳着粗犷的祭舞,由此赞美大禹泽被后世的丰功伟绩和臣服万民的道德操守。
据悉,今年公祭大禹陵活动,大致按这样的程序进行。但祭典时间将从去年的1个小时缩短到45分钟左右。祭禹舞台将改建得更大气,来宾将统一穿正装。(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