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梨园巷居民区发生地面塌陷事故后,经过相关部门的紧张工作,昨日塌陷大坑已被回填,但相关探测工作仍在进行中,危险警报仍未解除,撤离居民仍没有返回家园。经专家组初步认定,此次居民区塌陷事故是由于古代采矿坑(俗称“老窿”)地下土层受地下水潜蚀造成的。
3月15日大面积塌陷事故发生后,省国土资源厅就专门选派了由省地质环境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紧急赶赴滁州事故现场,进行勘探分析。经专家组初步认定,此次居民区塌陷事故是由于古代采矿坑(俗称“老窿”)地下土层受地下水潜蚀造成的。
滁州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高级工程师刘学全告诉记者,由于地下水的潜蚀,“老窿”下的土层经古矿道内流失而形成空洞,随着流失范围增大最终导致了地面塌陷。经探测,这个“老窿”的深度大约在15米左右。刘站长说,从目前探测的结果来看,事故区域的地质环境基本稳定,现在他们正在对塌陷区周边建筑物地基的稳定性进行地质勘察。
昨天中午,记者在事故现场看到,四台小型挖掘机正在小心翼翼地对塌陷大坑进行取土回填(如图),在现场周围仍有不少警察执勤。截至中午12时,塌陷大坑已全部回填完毕。在现场指挥抢险工作的滁州市王图强副市长告诉记者,经专家探测,目前塌陷区的地质环境比较稳定,再次发生大面积地面塌陷事故的可能性不大,而经专家初步探测,该“老窿”面积大约在500平方米左右,并且位置已经基本确定。待大坑回填后,将再次进行地下钻探探测,在确保塌陷区周边地质环境没有危险后,才能让居民回家。目前,此次塌陷事故的警报仍未解除。(叶素健)
来源:
新安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