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追踪
本报驻宁波记者 李 军
见习记者 邵巧宏
本报讯 生活因温暖而美好——快报的这句广告语用在宁波的失忆小伙子身上,再恰当不过。
一个多月来,许许多多的陌生人在关心他,愿意帮助他。
寻找仍在继续。
从激动到失落
变化只在一瞬间
通过联动,湖北十堰地区的读者也对宁波失忆小伙子一事关注已久。连续几天,湖北十堰晚报以及快报都接到了不少读者来电。
昨天,湖北省十堰市郧县的读者樊女士通过十堰晚报给快报打来电话。
“很可能是我的孩子!”电话那头,樊女士显然有些激动。
樊女士说,自己是当地一个理发师,丈夫是一名工人,虽然收入不高但也其乐融融。
1993年,这样的生活被彻底打破。
“因为一次争吵,孩子赌气坐上了去外地的火车。”从此,寻找孩子成了樊女士一家生活的全部内容。14年的思念,让这个家庭变得支离破碎。
交谈中,樊女士几次哭出声音。
最后,樊女士提供了儿子的明显特征:额头上有明显的伤疤。
“宁波的小伙子有吗?”樊女士激动地问。记者回答:“没有。”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十秒。末了,一声“谢谢”就挂掉了电话。
宁波刘女士的一句话
让在场的人都很感动
在报纸上看到小伙子的照片,宁波的刘女士怎么看怎么像自己失散多年的弟弟。
前天晚上8点半,刘女士全家都赶到了救助站,想核对一下失忆小伙的一些情况。
“不像,不是我弟弟。”当救助站的黄科长把小伙子带到刘女士面前时,她摇了摇头,声音低低的。
“弟弟2002年浙江大学毕业后,回过一趟湖北老家,2003年又出来找工作,开始还和家里有联系,但渐渐就失去了联系,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消息。”说完这些,刘女士的眼睛已经湿润了。
她深深望了小伙子一眼,说,希望你也早点找到自己的家人。
小伙子点了点头,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谢意,他只好用握手来代替。
希望又破灭了,一直站在后面的刘女士的老公领了她,准备离开。这时,刘女士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了几百元钱塞给小伙子,一定要他收下。
小伙子见刘女士拿钱给他,一边摇头一边用双手挡了回去。两个人推来推去,小伙子一直退到了墙边。
“你就让他收下吧。今天我帮了他,也是希望我的弟弟在别处能受到别人的帮助!这也算是一种寄托吧。”刘女士看小伙子一直不肯收,只好向黄站长求助。
和小伙子相处这么久,最了解他的人应该是黄站长。看得出来小伙子的确是很为难,黄站长就向刘女士解释,心意领了,钱还是拿回去吧。
听黄站长也这么说,刘女士只好作罢,转身准备离开。小伙子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递给刘女士的女儿,又上前和刘女士握手,并一直把他们送出了站。
16年了
第一次被这样温暖
作为宁波市救助站的业务科科长,黄鸿鹰一直陪伴在失忆小伙的身边。
“每一个人都在关注。有人买书,有人主动给小伙子手里塞上钱后悄悄的走了。”在救助站工作了16年的黄鸿鹰,说自己第一次被这样温暖。
黄鸿鹰回忆说,从2月8日那天小伙子来到救助站。除了站里的工作人员照顾他的起居生活以外,很多和小伙子毫不相干的读者,都付出了关心和帮助。
“这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足以让我们感到温暖,也让我们很有信心。”黄鸿鹰相信,小伙子最终肯定能找回自己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