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女子,为了父亲的遗愿,为了让几十位农村老人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她放弃自己在杭州一手办起来的饭店,离开新婚不久的丈夫,到奉化莼湖镇半山腰一个偏僻小村里,接管一家条件简陋的敬老院。在这家敬老院里,她既是院长,又是门卫,既是会计,又是采购,给孤寡老人们当保姆,一当就是3年。
她,就是胡静姬。
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老人
在莼湖镇下陈村下了中巴车,再转乘摩托车,开过10多分钟的泥泞山路,就到了胡静姬在半山腰的奉化莼湖镇鲒埼敬老院。这是一排低矮的旧平房,住着30多名老人。
笔者到达敬老院时,胡静姬刚从镇上买米回来。放下米,拍拍灰尘,她就忙着把老人一个个从房里搀出来晒太阳。这些老人颤巍巍地挪动着步子,多数人眼睛混浊,目光呆滞。一名胖胖的老太太直直地盯着椅子背,拿一条毛巾在上面打结再解开,反复又反复。“来来,我们到外面来。”胡静姬像哄孩子一样把她拉到外面,给了她一个橘子转移注意力。
“大多数到这里的老人,不是中风,就是有老年痴呆症,儿女照顾不过来,就送到这里来了。”胡静姬一边说,一边拿扫帚将老人随手扔在地上的瓜皮果壳清理干净,随即跑进厨房给老人分饭菜。把饭菜一碗碗端到老人面前,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他们吃完,胡静姬回到自己只有8平方米的房间,这才有空喘口气。
老人的房间大多是向阳的,胡静姬的屋子却是朝北的,常年不见阳光。屋里只有一张床、一张写字台。“我们这儿条件不好,但这里的一切,都是爸爸留下来的。”讲起敬老院的历史,胡静姬感慨颇深。
“我走了老人们怎么办?”
敬老院是5年前由胡静姬的父亲胡中表一手办起来的。当时胡静姬80多岁的奶奶得了老年痴呆症,出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心理,他从镇上租了房子,自己开了一家敬老院,第一个住进来的就是自己的母亲。
一年之后,胡静姬的奶奶去世了,而此时,50多岁的胡中表查出得了晚期肺癌。这时的敬老院,已住了几十位老人,敬老院还要不要办下去?他心里很矛盾,一直犹豫着要不要告诉女儿。当时胡静姬刚从国外回来,用积蓄在杭州开了家饭店,刚结了婚,事业蒸蒸日上,他不知道应不应该去打扰她的生活。
一次偶然机会,胡静姬从姨妈那里得知了父亲的病情,如同晴天霹雳,她急匆匆地赶回奉化老家,把自己手里的钱全部拿出来给父亲看病。
但父亲说什么也不让她用钱了。“钱用在我这里只是浪费,不如多给那些老人改善伙食。”他甚至嘱咐丧事一定要从简,省下钱来改善敬老院的设施。那些日子,胡静姬深切体会到父亲对敬老院的感情。她常听父亲自言自语:“我走了,他们怎么办?”然后又试探她:“你是大女儿,要不我就传给你?”
把父亲的敬老院办下去
胡静姬心里很矛盾。她放不下杭州的丈夫、饭店、朋友和优越的生活,但又实在不忍拒绝父亲。
爸爸去世的时候,敬老院所有的老人都哭了,连平时神志不清的老人都老泪纵横,很多老人的家属赶过来送葬。
为了让这些本已不幸的老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胡静姬考虑再三,最终选择留下。她说:“爸爸走得早,没有给我孝敬的机会。他想让我办好敬老院,我就完成他的遗愿,也算一种补偿吧。”
对于胡静姬的决定,她的丈夫也表示支持。自从留在敬老院,她根本抽不出时间回杭州,只能是丈夫每两三个月过来看她一次。
最愁雇不到帮手
在这里,胡静姬的生活几乎是与世隔绝的。这三年,她除了偶尔去宁波外,几乎没有走出过奉化。
这3年,她的生活规律也像老人了。每天早上4点就要起床,晚上七八点就困得想睡,和之前在杭州一有空就约朋友吃饭、逛街、K歌到深夜的女老板生活完全不同。
对于胡静姬来说,现在最大的困难是雇不到人手。一来资金紧张,一个农村老人一个月只交300元费用;二来伺候30多名老人是件又苦又脏的差使,大多数人都干不长。胡静姬现在有两个护工,一个厨师,还有母亲空闲时帮着打打杂。因为人手不够,帮老人剪脚趾甲、给大小便失禁的老人洗衣服的事通常是胡静姬自己做。几年下来,胡静姬瘦了好多。
对于未来,胡静姬不敢作太多打算。她很想要一个孩子,但现实不允许,她现在只想把敬老院办好,如果以后条件改善一点,也许会雇到更多的人,这样她说不定就有闲暇时间去完成个人理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