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爽现象”让我们想到了一种教育模式———家庭学校(Homeschool,即让孩子在家庭中接受教育)。
据报载,家庭学校在很多国家已经是法律认可的教育形式。全美在“家庭学校”中接受教育的学生数已经在200万人左右。
我们怎么看这一教育模式?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家长、老师和灵爽的同学。
灵爽父母:
在家学习,他很自由
灵爽的父亲刘远生说,孩子在家学习的那三年非常自由。除了语文、英语、数学一些必要的学习外,灵爽有大量的时间去研究他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读书、读报,比如研究城市地图、政府网站、大学、酒店……
“我们全力支持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只要不违背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刘远生说。
灵爽的博士妈妈张家慧有空就指导灵爽,这使灵爽的英语能力已经达到初中毕业生水平。与此同时,灵爽原则上不参加任何补习班。
尽管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宽裕,但在家庭学校中父母常培养灵爽的“平民意识”:外出旅游只住普通的宾馆;尽管有私家车,但妈妈带他挤过公共汽车;甚至有车不坐,选择走路到达目的地……
在家自由地学习生活,至少让灵爽养成了一个良好习惯:每天赶快完成功课,好专心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不过,张家慧也承认,孩子一年级到三年级没上学,尽管在知识上没落后,但在与同学沟通、交往能力和技巧上,的确有欠缺。
校长、老师:
学校读书,实有必要
“一般来说,选择‘家庭学校’教育的孩子,父母学历都很高。我们也相信,他们能教出知识很渊博的孩子,但你怎么培养他在集体中学会独立生活,怎么培养他适应规则,与同学交往、与社会接触?”海师附小校长党意对记者说。
党意认为,像刘灵爽这样智商很高的孩子,如果当时循序渐进、正常上学,学校宽容一些,给他提供相对自由、宽松一些的环境,比如在作业量、上课时间上可以比其他同学少,这样灵爽可能会更加快乐。家庭学校的个性化发展和学校教育的诸多限制,实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寻求兼顾。
面对像灵爽这样成绩优异的学生,班主任贺晓英通过奖励“笑脸”的方式,使他们可以免做寒假作业。对于灵爽异于其他同学的兴趣、爱好,贺晓英多次表扬,她认为,如果学生把读书局限在只读课本、学习就是做题的狭小空间里,缺少生活的体验与积淀,何来独特的思想与创造?
其他家长:
“家庭学校”不适合大众
灵爽的同班同学赵梦恬的父亲认为,“家庭学校”教育肯定不适用于很多家长,因为如果你没有充足的时间,没有相当的知识储备,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家庭学校”肯定行不通。
他同时认为,即便实施“家庭学校”教育,也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弥补孩子与人沟通、交往、处理问题能力的缺失。
对于灵爽,梦恬的父亲说,只要他加强和同学交流,真心争取融入群体,其他同学也能充分包容,灵爽也一定能够成为大家的好朋友。
(本报海口3月18日讯)
您如何看“家庭学校”教育,您支持像灵爽这样的教育例子吗,您的身边有特殊的教育例子吗?欢迎读者发来短信(手机:13876055006)或发送电子邮件(chencz@hndaily.com.cn)参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