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有近半时间都和灰霾天亲密接触,市民对呼吸安全越来越担忧。本报记者 韩一鸣 摄
去年灰霾日164天创历史第二高值,未来几年深圳将投1000亿治理环境
“深圳的蓝天越来越难看到了”,这是近年来许多深圳市民的感受。不仅是感观上的变化,随着南头半岛、清水河等区域污染事件的发生以及灰霾现象的频繁出现,空气污染已经对老百姓的生存安全带来越来越大的威胁,百姓的幸福感也由此打折。
深圳市官方显然也注意到市民的环境幸福感,在民生净福利指标中,将达到Ⅰ级和Ⅱ级空气质量的天数以及环保投入列入其中,市委市政府还将环保作为今年的“一号文件”,市长许宗衡将环境保护称为“天大的事”,关系到城市的生死存亡,并决定未来几年投入1000亿来治理环境,彰显出改善环境、加强环保的决心。
现状
越来越常见的橙灰色“雾”
霾的惊人增长速度是特区建设成长中的烦恼
3月13日中午11时,朱鹏带着他的女朋友来到红树林,“听说这里能看到香港的大楼”。这位小伙子去年10月从河南来到深圳打工,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带女朋友来红树林看香港,这次他们仍未能如愿,一层橙灰色的“雾”挡住了他们的视线,小朱从报纸上已经知道,这是南方常见的霾。
同一天早晨7时30分,家住南山文体中心附近的林大爷在屋内来回散步,天气好的话,这时他应该在附近的荔香公园晨练了,老人患有慢性气管炎,刚来深圳的时候,儿子就特别嘱咐过,有霾的天气别出门。
“灰霾”,深圳人对这个词已经不陌生,从2003年开始,这种天气已经在非常频繁地和市民亲密接触。根据深圳市气象局的统计,迄今为止,2004年是深圳灰霾最猖獗的一年,当年灰霾天数达到177天,平均每两天出现一次。
2005年,“灰霾”现象有所缓解,全年灰霾日比上年减少了42天,正当人们为这一变化庆幸的时候,2006年的数据再次敲响了警钟。去年深圳灰霾天数有164天,仅比2004年少13天,为历史第二高值,其中,去年10月份每天都有轻度的灰霾出现。
不过,市气象局也表示,去年严重灰霾天数较少,平均能见度好转,污染物浓度也有所下降。
“2001年以前深圳空气质量是不错的,现在明显在下降,特别是霾越来越高发”,从事大气环境研究的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何凌燕对深圳空气状况很清楚,长期以来一直在做相关研究,她知道,进入21世纪后,深圳灰霾现象的增长速度可以用惊人来形容。
市气象局的监测数据佐证了她的说法,据了解,上世纪60年代以前深圳无灰霾记录,后来随着特区飞速建设,灰霾现象逐渐增多,上世纪80年代出现霾的天数为58天,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10年间的霾天数剧增到824天,大概是上世纪60年代的275倍,上世纪80年代的14倍。更为惊人的是,在21世纪的头5年里,深圳的霾天数已经高达615天,直逼上世纪90年代10年的数量。
霾的增多是伴随着特区建设而来的,可以说是成长中的烦恼。而近几年,这种成长中的烦恼正在逐渐凸显,并且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存安全,比如南头半岛、清水河等区域污染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市民的生活幸福感。
困惑
灰霾天的空气也能达优良?
将灰霾纳入空气质量考核最大的制约是灰霾的监测手段
“我很困惑”,市民黄先生对记者说,每年发布的环境状况公报让他实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拿不久前公布的数据,去年空气优良天数是359天,只有6天没有达到优良标准,而同时公布的数据又是去年灰霾天数有164天,“有灰霾的天气还算优良吗,这不矛盾吗”,黄先生问。
有疑问的不只是黄先生一人,在深圳新闻网“我说深圳事”论坛上,相关的帖子并不少,一位网友说,灰霾天气可以导致疾病,给百姓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如果这样的天气都能算优良天气,等于是剥夺了老百姓对环境质量真相的知情权。
“这个板子不能打在深圳市的身上”,何凌燕认为市民的疑问毫无争议,但是这里面存在着全国统一监测标准的问题。而市环保局规划处副处长尹杰也表示,灰霾监测以能见度为标准,是由气象部门监测,而环保部门监测的是环境指标。
何凌燕告诉记者,目前环保部门公布的空气质量状况是国家统一标准监测,主要监测的是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三项指标,而灰霾的主要成分是细粒子(PM2.5)
,并不包含在内。由此才出现了空气质量和灰霾较大分歧的情况。根据尹杰介绍,深圳在全国城市中空气质量也是较好的,在全国包括重点旅游城市在内的47个重点城市中,深圳的空气质量排第七位,而在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深圳排在19位,总体靠前。
“如果把灰霾天气算在内,深圳可能没有这么好的排名”,何凌燕说,相对其他城市,深圳的灰霾要更加突出一些。而我国权威的大气环境研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孝严也曾表示,对于深圳这样灰霾非常频繁的城市而言,如果灰霾天气不能在空气质量考核中得到体现,是有缺陷的。
事实上,深圳市已经注意到这一点,何凌燕说,早在几年前,她们受深圳市委托编制空气规划时,就曾考虑将PM2.5作为考核标准,而目前环保部门也在美国一个基金会的资助下,开展相关的研究。
何凌燕说,将灰霾纳入空气质量考核目前最大的制约是灰霾的监测手段,目前气象部门仍是靠目测,在能见度低于一定标准后,湿度低于80%就是霾,湿度高于90%就是雾,湿度在80%-90%之间就是雾霾结合体,“这种监测手段还很原始,而仪器监测技术还跟不上”。
不过,为了让市民对灰霾天有更高知晓度,市气象局在天气预报中都会有提示,还启动了灰霾预警,在灰霾严重时给市民警示和提醒。
担忧
不可承受的百万汽车之重
机动车尾气已成为深圳主要的空气污染源
也许,每年有多少天灰霾对老百姓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深圳将来的空气怎么样。
3月7日,关注深圳的媒体都重点报道了“深圳机动车保有量过百万”的新闻,消息一出,不少网友纷纷发出声音,深圳的蓝天将更加“金贵”。
“最早人们认为空气污染主要是二氧化硫,也就是工业电厂污染”,何凌燕说,南头半岛的污染就是以周边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为主,不过,随着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以及正在推进的电厂脱硫设施改造,工业电厂污染将会逐步减少,“汽车尾气、建筑工地扬尘等对空气的影响将更加显现”。
尹杰给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从目前对空气的污染负荷来说,二氧化硫占27%,二氧化氮占37%,可吸入颗粒物占36%。
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制的《深圳市空气污染控制规划》,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占深圳氮氧化物总排放量的56.4%,一氧化碳占93.9%,可见机动车尾气已成为深圳主要的空气污染源。
市机动车排污监督管理中心副主任谢昭伟说,除了已有的百万保有量,长期在深行驶和临时过境的大约有15万辆异地号牌车辆,路面实际行驶的机动车高达115万辆,而且机动车增速还很快,以年增长15万辆保守估算,到2010年深圳机动车保有量将高达160万辆。何凌燕由此得出结论,“机动车尾气将是深圳空气环境的最大压力”。
面对百万汽车的压力,谢昭伟表示将在近几个月内强制实施欧Ⅲ标准,提升油品品质,最快可能4月1日起就在全市供应欧Ⅲ油品,6、7月份强制实施新车上牌欧Ⅲ标准。
何凌燕认为,实施欧Ⅲ标准很有必要,但是还不够,深圳对柴油车、过境货柜车的治理还有所欠缺。“柴油车的排放是汽油车的10倍”,何凌燕说,深圳目前有22万辆柴油车,排放相当于200多万辆汽油车,量小污染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未来
区域合作治理长路漫漫
珠三角地区可制定环境公约治理空气交叉污染
“空气是流通的,深圳空气从污染到治理都不能只是深圳的事”,何凌燕说,珠三角城市间空气交叉污染现象很严重,特别是冬季,因为风向原因,相互之间的影响很大,区域之间相互合作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深圳实施欧Ⅲ标准目前正面临着区域标准不同的问题,“供应欧Ⅲ油的阻力来自价格问题”,环保部门一位官员表示,如果深圳供应的欧Ⅲ油涨价,会与周边地区形成差价,产生走私油问题,在监管上出现洼地效应,监管难度很大,而如果不加价,深圳的油可能又流向周边,供应不上。
尽管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同,但区域合作步伐一直举步维艰,目前,珠三角地区除分布16个监测点形成区域监测网络外,在实际治理方面并无更多的合作举措。
何凌燕认为,区域合作之所以难以迈进可能是各城市污染水平不同,统一治理的话,有的城市必然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还有的城市可能会担心由此影响地方经济发展。
“珠三角地区可以仿照欧洲一些国家,制定相应的环境公约”,何凌燕说,可以通过公约的方式,督促一些城市实现减排目标。而著名环境专家、香港科技大学退休教授陈介中也提出,珠三角地区需要建立一个约束机制,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不合格,一方可收取另一方的罚款,以此督促。
数说空气环境
迄今为止,2004年是深圳灰霾最猖獗的一年,当年灰霾天数达177天,平均每两天出现一次。2005年,全年灰霾日比上年减少了42天,2006年,灰霾日164天,仅比2004年少13天,为历史第二高值。
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占深圳氮氧化物总排放量的56.4%,一氧化碳占93.9%,可见机动车尾气已成为深圳主要的空气污染源。而据保守估算,到2010年深圳机动车保有量将高达160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