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敬一丹:打开话题,我们今天从医说起。哪个医呢?医疗的医、医生的医、看病就医的医。为什么要谈这个话题呢?因为就老百姓的关注度来说,我们觉得今天在这儿谈这个话题特别有必要。有人这么说,平常咱们说衣食住行,建议把衣食住行的衣服的“衣”,改成医疗的“医”,因为老百姓的关注度太高了。也有人说,把这个“医”可以理解成一二三的“一”,为什么呢?就关注度来说,它也是数一数二的。谈这样的话题,我们请什么样的嘉宾是最合适的呢?特别是在两会期间,我们为您请来了卫生部高强部长。
高强部长在两会期间是非常受关注的人物了,我们的记者同行指导实见到高部长,没有想放开的。然后高部长走到哪儿,我们的记者同行就住到哪儿,是吧。
高强 卫生部部长:不是关注我,是关注医疗卫生服务这个重要的话题。
主持人:您能不能告诉我们,记者跟你问的前三位的热门话题是什么?
高强:第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主持人:这个话题很大很大。
高强:很大很大,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第二,农村的卫生,包括农民的新型合作医疗。第三,社区卫生的发展。
主持人:观众朋友听到了,高部长谈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做十集、八集的节目,可能还谈不透彻呢。在我们这样一个20多分钟的信箱节目里,我们今天就想谈高部长刚才谈到的第三个问题,其实这个话题我们的信箱里也接到一些观众来信,我们来看一下。
这位观众说,“我们老年人腿脚不方便,排队又没有体力,年轻人带我们去看病也没时间。社区卫生服务站又经济又实惠,非常方便我们老年人,希望以后能多建一些,服务能更好一些”。我们的记者也了解一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情况,我们再看一个短片。
这里是北京市东城区交通社区卫生服务站,记者上午八点半来到这里时,看到的已经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了。
记者:经常来量血压?
居民:这是定期的,不量他跟我急,我怕不量他跟我急这大夫。
记者:大夫知道您是平常血压不太好?
居民:嗯。
记者:他也会主动跟您联系是吗?
居民:对,主动跟我也联系。
记者:哪个是您的大夫?
居民:郭大夫、杨大夫。
记者:这两个都是您的家庭医生。
居民:当私人医生用。
这里的居民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每人都有一名家庭医生,有了小毛病就直接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来,但在几年前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病,大家都会习惯性的选择去大医院,但大医院人满为患,百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突出。
居民:我到协和医院去,我给我老伴挂一个专家号,费劲,我夜里排队去。
居民:你上医院看病,这时间就是个问题,排队、挂号,去一趟两三个钟头,家里有老年人、病人,就不放心。
为了让群众看病更放心、更方便,2006年北京市东城区开始对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对原有的社区医院进行整合,保证每个居民步行十分钟就能到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居民:到这我骑车五分钟,用不了五分钟,走着用不了十分钟。
居民:我就在隔壁楼这儿住,下楼就是服务站,比较方便。
改革后的社区卫生服务定位为政府买单的公共服务产品,实行收支两条线,服务站的办公经费、人员工资奖金由财政全额拨款,医务人员的工资不再与门诊量、处方金额挂钩,开大处方的现象就自然不存在了。而实行统一采购药品零差价制度,也使社区的药品价格比医院降低了10%到20%。
居民:价钱也是10%到20%的优惠,免挂号什么的,优惠措施也很好。
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建在家门口,看病方便了,药价也便宜了,而更让居民们满意的是,服务站提供的优质服务。新的社区卫生站聘用全科医生,全科医生负责对社区居民一般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治。而对于不能在社区医院解决的,推荐病人到大医院、专科医院治疗。在这里每个全科医生负责八百名居民的健康,为每位居民建立一份健康档案,相当于居民们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居民:慢慢的没来过的也来了,这个就是说互相的,老百姓嘛,互相聊天就聊出来了,你去了,那挺好的,我也去,一个一个,逐渐的人就过了。
而对于重症病人和居民的实际需要,社区医院还提供上门服务。
居民:高压150左右。家里有什么事的时候,叫他们,他们马上就能来。我们老头那会儿有病,犯病的时候,叫他们马上就来了,不但大夫来,护士都跟着,就是刘大夫跟杨护士他们俩,哪个大夫、护士对我们真的特温暖。
半年多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在东城区基本建立了,医疗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社区卫生服务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东城区还计划今年内完成4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82个全科医生工作室的规划目标,使每位居民都能获得便捷、可靠、连续、经济的社区卫生服务。
主持人:刚才我们看完短片,如果不熟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会觉得很新鲜,高部长您看可能会觉得很亲切,很眼熟?
高强:像北京东城区这样的,在全国还有很多,我们现在已经在全国建立了108个示范区。
1 2 3
(责任编辑:宛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