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前往布鲁塞尔欧盟总部出席欧盟春季峰会,受到媒体的“围追堵截”。本届欧盟春季峰会通过的共同文件提出:2020年前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至少减少20%;将可再生能源在各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提高到20%。
3月9日,名为“地球之友”的环保组织在欧盟春季峰会期间举行游行示威,要求欧盟各国推行更加环保的能源政策。
本月8-9日,欧盟成员国首脑齐聚布鲁塞尔,讨论气候变化和能源政策问题。各成员国最后以2020年为限,确定了两大宏伟目标:一是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至少减少20%;二是将可再生能源在各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提高到20%。为了实现该目标,欧盟决定采取措施鼓励各国采用风能、水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禁止使用普通灯泡、强制改用节能灯等,同时对大型能源公司进行“有效拆分”,以实现能源生产供应活动与传输网络运营的分离。
气候和能源问题受到如此高度的重视,在以往的历届欧盟峰会中实属罕见。那么,欧盟此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此次峰会推出的能源政策可能面临什么样的推行阻力?
争夺新兴能源制高点
欧盟勇敢接过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先锋大印”,一是试图提升“软实力”,二是为了抢夺新兴能源的制高点,赢得国际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一般而言,以往历届欧盟春季峰会通常以经济对话为主。虽然自去年的峰会开始,能源问题一直是会议的核心议题,但欧盟一直不愿在能源问题上单刀直入,而是坚持和气候变化问题“捆绑销售”。
今年的峰会更是旗帜鲜明地打起了“气候牌”,本届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的总理默克尔会后出席记者招待会时说,最后文件的通过将“开创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纪元”。但是,会议讨论的核心最终还是落到了能源问题上———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
那么,欧盟为什么要坚持将能源问题与气候问题联系在一起呢?不可否认,欧盟此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做的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而且和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的消极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眼看《京都议定书》5年后即将到期,但全球依旧面临着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遏制气候变暖趋势的艰巨任务。欧盟此刻勇敢地接过应对气候变化的“先锋大印”,无疑会对其他国家起到“示范作用”,从而向国际社会显示其“领导能力”,提升其“软实力”。正如德国总理默克尔所言:“我们所采取的立场向国际社会清楚地表明,欧洲将发挥表率作用。我们必须敦促欧洲以外的伙伴,鼓励他们也追求同样大胆的目标。”另一方面,欧盟作为世界的一部分,经济和生态系统也正面临着气候变暖带来的严重威胁。因此,欧盟国家必须早做准备。虽然目前新兴能源尚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先行者必定要面临更多的挑战,但是“早起的鸟儿有食吃”,随着技术的成熟、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传统能源价格的上升,率先推广新兴能源的国家更有可能占据新兴能源的制高点,从而赢得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通过温室气体减排,欧盟不仅可以促使相关工业进一步“变绿”,真正推动经济结构优化,提高整体竞争力,保持全球领先;而且可以推动自己环保技术再上台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赚取更多的外汇。
目前,欧盟所占世界能源环保技术设备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40%,尤其是欧盟最大经济体———德国。在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日渐衰落,纺织服装、皮革制鞋业逐步转移的今天,新兴能源正在成为德国的支柱产业。新型能源的快速发展,不仅取代了部分传统能源的进口,而且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仅以风能发电设备为例,2005年德国的出口收入已达约60亿欧元,占全球风力发电设备交易额的一半左右。由于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的生产属于高科技领域,而德国在这些方面一直具有比较优势,因而被认为是德国未来社会福利和经济竞争力的保障。第[1][2][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