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看80后的文字,尤其没耐心读她们的爱情。钱钟书先生了解女人的这种心理:“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岁的少女们,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作为70后一代,在80后面前虽无可以卖老的资本,但过来人的优越感始终是存在的;而她们的年轻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嫉妒,为了不对她们的爱情冷嘲热讽,只好视而不见吧。
但,因了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我读了安意如的博客,惭愧自己对历史爱情画卷的品味粗陋了点;因了“A城B梦”,我读了冰水一度的博客,遗憾自己对现代爱情的体认肤浅了点。23岁女孩的文字,竟让我不厌其多,酣畅淋漓读下去,不得已陷入唯美与纯真。轻盈的笔调,飘忽的文体,清丽澄澈,如梦如幻,也许正如她们的爱情,不要哲理,无须章法,却楚楚动人,咄咄逼人。
听说80年代出生的孩子,沐浴了太多的爱,承载了太多的希望,却如何冷漠得不懂回报,如何颓废得令人失望。或者,是大人,是大孩子们,错了。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的孤单,他们的浪漫,他们的爱情,谁懂得呢?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爱与真诚的追求才是最热烈最执著的。五六十年代的人,心中太多“对”与“不对”的框框条条,太多光荣的英雄梦想,爱情于他们,过于疏离了;七十年代的青年,既要讲理想又要讲现实,常让爱情错过了;而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他们无拘无束,热情奔放,正是爱情进行时啊!
身为70后,我羡慕他们,也想起了我们这一代的爱情——我们还可以谈爱情吗?我们这一代,在传统与叛逆之间游移不定,委实是最尴尬最模糊的一代。有作为的是五六十年代的人,希望在八九十年代的人身上,谁都没把七十年代的人放在眼里。当我们青春期萌动的时候,正在严厉禁止早恋;当我们拼命考上大学的时候,一边幻想国家分配一边又不得不做好自谋生路的准备;我们接受传统的教育,满怀成功的理想,面对的却是要个性、要改革的现状。
所以,70后的爱情,总是坏也坏得不彻底,好也好得不完美的,总是模棱两可、瞻前顾后的。恰如70后的文章,主语谓语介宾短语总还齐整,创新却跟不上新一辈;文言格律卖弄一番,又不及上一辈娴熟,最是无特色。
稳定与不稳定,总像跷跷板一样在心头摇摇摆摆。“稳”的顾虑多了,爱情的感觉就淡了。70后,出生时多不是富贵人家,都还存有世俗的进取心,过早想要回报父母,过早想得到自己的一份家业,过早想要拥有自己的一份忧愁负担与喜乐,便将恋爱的过程忽视了,浪费了,错过了。回首起来,稀稀落落,杂草荒芜,爱不像,恨不像,空留惆怅。
所幸的是,不管70后还是80后,都生在和平年代,都没有温饱之忧,也都未到迟暮之年。一样的青春,一样的梦。爱情的概念也是相同的,要的只是幸福。
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