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正在为左鹏洋移植造血干细胞。本报记者 欧阳晓菲 摄
本报讯 (记者宋合营)昨天,为挽救白血病男孩左鹏洋的生命,京沪两地医务人员联手进行了一场跨越千里的爱心传递。
早晨8点半,15岁的白血病男孩左鹏洋独自躺在宣武医院血液科无菌舱内的病床上。由于8天前医生停止了对他的大剂量化疗,小左看上去精神很不错。当记者通过话筒向其发出问候时,小左透过无菌舱透明的玻璃墙表达谢意,并说“感觉挺好的”。
同一时刻,在上海华山医院,捐赠者眭锐也躺在了病床上,开始接受造血干细胞的采集。血液从眭锐的静脉里缓缓流出,通过导管进入一台血液分离机,而后又专门分离出造血干细胞。
中午12时30分,分离出的干细胞达到了预定的50毫升,当天的采集工作宣告结束,年轻的眭锐表情依然很平静。很快,装有造血干细胞的袋子被放入一个盛满干冰、温度控制在4度的恒温保温箱。
下午3点15分,恒温保温箱“乘坐”民航一个专用座位向北京飞来。由于造血干细胞运送途中不能被红外线照射,上海机场安检处此前特意为保温箱开辟了绿色通道。下午5点19分,飞机抵达首都机场。
下午6点45分,宣武医院派出的救护车在本市交管部门的遥控指挥下,沿一条最畅通的路段飞奔回医院。晚7时左右,宣武医院血液科主治医生苏力将千里运回的干细胞移植进了左鹏洋体内。
据苏力介绍,为了保证捐献者的身体健康,每次捐献的造血干细胞不能多于50毫升,而左鹏洋需要的造血干细胞量是100毫升。因此在今天上午,同样的一幕还将继续,从眭锐身体内再次采集的50毫升,还将在众人的帮助下,重复从上海到北京的这段路程。
左鹏洋的妈妈称,小左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中考成绩曾名列所在学校第一名。确诊患上白血病后,左家收到大量捐助,已能支付40多万元移植费用。今年1月,经中华骨髓库和相关医院努力,幸运的小左又找到干细胞配型相合的捐赠者眭锐,遂得以完成此次移植。
背后故事
捐助者和受捐者首次见面
昨天,在北京卫视和上海东方卫视的联手协助下,眭锐和左鹏洋首次见面。
早8时许,通过两地互传的电视画面,躺在北京无菌舱里的左鹏洋与上海捐献者眭锐进行了对话。眭锐说,“小鹏洋,再过几个小时我们就血脉相连了,我已经准备好了,我相信你一定行,加油!”左鹏洋回答说,“非常感谢这位叔叔。”
这是一次非常特别的见面———按照非血缘干细胞志愿捐献惯例,捐赠者与接受者一年内不应见面。
据中华骨髓库主任洪峻岭介绍,之所以如此规定,是为了避免“索取酬谢”、“再次求取干细胞”等行为发生。本次直播见面,是在征得当事人及其家属同意,并承诺今后不发生相关纠纷的情况下,做的一次特别批准。本报记者宋合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