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报告就像一面镜子,送给美国,让美国照一照自己。”3月8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用一个形象的比喻阐述了中国发布《2006年美国的人权纪录》(以下简称《纪录》)的初衷。
这已经是中国连续第8年发表类似的《纪录》。
规格“升级”为与美方对等
记者:1998年在国务院新闻办时你就分管人权方面工作,后来直接参与了《纪录》编写工作吗?
杨正泉:《纪录》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我本人没有直接参加编辑工作,由一个部门负责,他们主管人权问题的对外宣传报道。该局也负责西藏问题等工作。
记者:具体说来,一共有多少人参与编写呢?
杨正泉:约有十几个人。
记者:从一开始,《纪录》就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发表吗?
杨正泉:中国最早发表的关于美国的人权纪录,是以“任言实”的名字发表,后来因为美国的《国别人权报告》是美国国务院发表,所以我们也提高了规格,变成政府发布,由国务院新闻办发表。
长期调研 反复推敲
记者:连续8年发表《纪录》,一般情况下,准备周期有多长时间?
杨正泉:每年年初就开始酝酿,要经过反复推敲,所以准备工作是长期的。因为参与的人员不是太多,日常就要注意收集有关资料。
记者:每年的《纪录》都会披露很多事例,如何保证事例的真实性?
杨正泉:这些事实不是我们中国杜撰出来的,而是根据美国的现实情况,特别是美国媒体自己提出的问题来呈现。我们的材料来自多个方面,主要是美国政府出台的政策,还有媒体的报道等等。
美国挑战,我们就要“迎战”
记者:《纪录》出台时机,是否也经过精心选择?
杨正泉:我们每年都是选择在美国发布报告之后,他们发表的日期都是相对固定的,一般在3月份左右,我们就紧跟着发布。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从不主动谈其他国家的人权状况,从不横加指责其他国家的人权状况。但是美国谈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要对挑战进行回应,要“迎战”。
记者:“迎战”之前,还要做什么准备呢?
杨正泉:《纪录》发表前夕,要根据美国的论述作一些修改,增加一些针对性。美国每年的口径不太一样,比如有时说中国人权状况“很恶劣”,有时候他们说“不如人意”。所以,我们的报告也要作相应的调整,要更加针对他们的报告。
人权较量的“一个中国品牌”
记者:美国的《国别人权报告》涉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正式出台《美国人权纪录》予以回击的似乎只有中国?
杨正泉:是的,应该说最早回应的只有中国,其他国家都是忍气吞声,不敢对美国的指责进行直接对抗。我们不是先发制人,但我们的人权报告纪录开了一个先例。
自我们(回击)以后,现在一些国家也开始回应,比如韩国、巴基斯坦等,但是回应的形式不一样,有的是发表谈话,有的是发表文章,而不像我们搞一个详尽的人权报告。只有中国敢于回应美国,只有中国敢以人权报告的形式回应美国。
记者:一种“联动效应”?
杨正泉:我们这种(报告的)形式对其他国家是一种振奋。以报告形式反驳,中国的这份美国人权报告已成为“一个品牌”。
给美国“一面镜子”
记者: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说,中国出台《2006年美国的人权纪录》是作为“镜子”送给美国的,你觉得美国人能照出什么?
杨正泉:美国政府肯定不愿意接受中国出台的《纪录》,我们发表年度美国人权纪录的目的,第一是如实地反映美国的人权状况,让美国政府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和认识;第二,我们想通过这个报告向世界展示美国的人权,让世界人民客观地认识美国的真实人权状况。(据国际先驱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