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冠事件正效应与反作用
3月18日中午,一位护士走过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病区的走廊。小黄冠出院时赠送给医院的匾额,显示着小黄冠家属对医院的感激
如何走出信任危机,是郑州三院的现实问题
骨髓移植之后的小黄冠第一次走出病房,成为关注焦点
小黄冠走了,令曾经为他倾注爱心的无数热心人扼腕叹息。
小黄冠离去的消息经本报首发后,省会多家媒体对此予以了关注,而郑州三院却一直沉默不语。一场针对该院的信任危机正悄然而至。
与此同时,由黄冠催生的“郑州市青少年大病救助基金”在他离开之后也面临尴尬:捐助停顿、资金枯竭。“大病救助基金”能不能起死回生?一切依然未知。□今报记者 杨桐/文 袁晓强/图
●黄冠之死引发信任危机 网友询问真相
最近三天,郑州三院住院部9楼血液科病房区内,不断有媒体记者和市民前来打探消息,他们都是来求证关于小黄冠死亡消息的。
面对这一问题,值班医生和护士表现得相当谨慎,一名医生说:“我不是主治大夫,不清楚情况”。一名护士说:“春节期间小黄冠是因为发烧住的院,早就出院了,走的时候还可以,已经恢复了。”
3月16日中午,当本报确认小黄冠已死的消息时,郑州三院血液科主任赵晓武还对记者说:“小黄冠情况不错,好好的。”谈话之后,赵主任的手机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当天下午,郑州三院党办主任李献民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小黄冠死了吗?不可能!如果真死了我们应该知道的。”次日,当本报刊出小黄冠死亡的报道后,李主任说:“我看到了报道,但现在是星期六,下周再采访吧。”
16日和17日两天,河南电视台的记者也未在医院采访到赵晓武和相关负责人,不少市民在电视上发出了“要求医院说出事实真相”的呼声,曾经为小黄冠捐款的市民董女士说:“不是说小黄冠已经健康出院了吗?现在孩子死了,这太意外了,太难以接受了。”另一市民则说:“黄冠治病的钱都是大家捐的,孩子已经去世,医院不应该再隐瞒下去了。”
一名网友说:“想对三院说,你们尽力了,感谢你们,但手术成功的孩子为啥还会死呢?”还有网友认为:“应对治疗方式深刻反思,明明治不了,认为捐出几十万就能救命,这种悲剧不该发生。”
一位在血液科病房陪护6个月的患者家属告诉记者,小黄冠的事经媒体广泛报道后,全省乃至全国的患者都知道三院治疗好了一个叫黄冠的白血病患者,纷纷慕名而来。这位家属说,自从春节期间小黄冠再次住院后,大部分患者都知道了小黄冠病危的消息,小黄冠出院时他还看到小黄冠的口和鼻子都出了血,此后不少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水平产生了怀疑,已有不少患者转院。巧合的是,因打工救母备受媒体关注的陈辉和靠女友收废品治病的白血病患者李铁杠也在小黄冠病危前后出院。这令患者和患者家属心中的忧虑更大了。
记者从登记牌上可以看出,郑州三院血液科内最少有7个空床,和曾经的人满为患形成鲜明对比。
●“黄冠效应”提升医院形象价值 病房一度爆满
让我们回顾一下小黄冠的故事吧!
2005年10月16日凌晨4时30分,小黄冠的父亲黄伟因承担不起巨额医疗费,可又不甘心儿子死在家里,抱着侥幸心理,将年仅3岁的儿子放在郑州三院,悄然离去。
当时的黄冠发高烧,因为患白血病产生了严重的并发症,再不救治就有生命危险,医护人员顾不得再找其家属了,决定把他当做一名无主病人来治疗。可治愈白血病需要二十多万元,全部让医院负担,医院压力太大。于是,医院负责宣传的人员决定给几个媒体打电话,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尽可能找到孩子的家属,能得到一些社会捐款也不错”。
自2005年10月18日起,省内各个媒体每天都有关于黄冠的报道,小黄冠的故事牵动了整个社会神经。社会各界的募捐使得三院对黄冠进行了首期治疗。病情稳定后,小黄冠需要进行化疗了,可化疗必须有监护人的签字。于是,媒体开始寻找小黄冠的父母,很快,黄冠的父亲黄伟在郑州被找到,10月26日凌晨,睡梦中的小黄冠突然大出血,一次次大声地呼唤“妈妈”。
这一幕被报道出来后,更多的媒体开始关注,影响辐射到全国。在舆论的推动下,社会捐款直线上升,捐款总额近30万元。2006年9月13日,经过11个月持续治疗的黄冠正式走出骨髓移植室,他的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获得成功。
全国媒体聚焦黄冠之后,三院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患者忽然间增多,病房爆满”。郑州三院院长则说,三院共有476个病房,在收治黄冠前病床入住率有80%就不错了,收治黄冠后,入住率将近100%,血液科的变化更明显,没有病房了,全国各地的血液病人宁愿住在楼道里,也不愿走。
关注此事的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李彬私下称,在三院的宣传意识、爱心、技术力量和媒体合力下,上演了一出爱心大合唱,“一个黄冠,至少为三院带来300万元的经济效益,而提升的形象价值更是无法估算”。
●专家解释手术疑惑, 手术成功不等于彻底康复
小黄冠的离去,带给了人们太多的疑问,移植手术已经成功了为何还会发病?移植手术能不能彻底治愈白血病?小黄冠可不可以不死?对于这些疑问,在院方未正式做出回应之前,人们只能猜测,而猜测的结果是大家对郑州三院产生质疑。
关于白血病移植手术的复发问题,血液病权威专家、河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宋永平认为“这在医学上不算例外”。宋永平说,现在用来治白血病的方法已很多了,但也不是每个病人都能治好,即使移植以后,也有可能复发。
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的医学博士吕璐璐告诉记者,白血病患者从移植病房内顺利出来并非意味着手术成功了,患者出院后采取预防复发的措施更为重要,一般情况下,做完骨髓移植的患者第一年内每三个月要来复查一下染色体,此后两年也要定期复查,做完手术后5年如果不复发,在医学上才称为临床治愈,临床治愈也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复发,而是复发的几率极低。
河南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程志也提出,像黄冠所患的这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旦复发,治疗起来就很困难了。
●人们应宽容对待医护人员,少些质疑和指责
事实上,在小黄冠骨髓移植成功后,郑州三院院长王志余曾经透露过所受到的压力:“这么多人关注,黄冠要是治疗不好,三院该怎么交代呢?”王志余说,在收治黄冠时就知道风险很大,万一治不好,或者治疗期间监护人不出现,而病人死了,这样医院不但面临信誉危机,还可能出现医疗事故纠纷。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说:“对于小黄冠,医院也进行了积极治疗,可是对于白血病的治疗,目前国内还远没达到确保完全治愈的条件,小黄冠已死,医院也尽了最大努力,这个结果绝非他们愿意看到的,因此人们应该少些质疑和指责,多些宽容和理解,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
早在几个月前,河南省营销学会会长范云峰曾经发出过预警:“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三院成功实施了一次情感营销。三院的品牌是通过技术和服务树立的。医院有专科,科室有专家,技术是核心,一旦黄冠出现意外,不管怎么说,品牌总要受到影响。”
刘道兴认为,如果院方想消除大家的疑虑,应该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公布小黄冠的病情资料和死亡原因,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赢得信任并消除不良影响。
●三院院长公开回应,“大病救助基金”面临困境
昨天晚上,郑州三院院长王志余在接受河南电视台《民生大参考》栏目专访时,对关于黄冠之死的质疑做出了回应和解释。他说,黄冠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成功后,医院对小黄冠进行了检查,发现已经没有癌细胞,但是现在医疗器械毕竟达不到百分之百准确,也许黄冠血液内仍存癌细胞而未被发现。大年初四黄冠再次住进三院,做检查时发现他体内的坏细胞高达70%,但是黄冠体质太差,已经无法化疗。
关于捐款。王志余院长表示,社会上给黄冠的捐款有28.9万元,治疗花去36.7万元,但是对于尚欠医院的7万多元,医院已经免除。
小黄冠走了,由他催生的“郑州市青少年大病救助基金”也面临尴尬。昨天,郑州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张春香告诉记者,随着“黄冠效应”的衰减,因小黄冠而设的郑州市青少年大病救助基金也遇到了捐助停顿、资金枯竭的困境。目前很少能收到大家的捐助了。
张春香说,因为小黄冠,这项基金共募集50多万元捐款,为数十名孩子提供了医疗救助,但现在,这项基金账目上只剩下不到1000元钱,而且几个月没有一分钱进账。
■新闻后续
本报曾经关注的白血病姑娘周焕也“走”了
□记者 侯伟胜
今报驻马店讯 3月18日上午,本报曾经关注的驻马店19岁白血病姑娘周焕的骨灰被送回故乡。
周焕是驻马店市驿城区诸市乡任马庄村人,不幸患上白血病,2006年11月份,周焕的父亲借款5000元,带着周焕到北京304医院治疗,但是这些钱连治疗押金都不够。此事被北京一家媒体报道后,当地市民、网友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短短三四个月时间,他们一共为周焕募集了34万元善款。 本报2006年11月22日以《父亲京豫两地奔波借钱 河南患病女感受京城冬天温暖》为题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众多爱心还是没有留住周焕的生命。今年2月23日,周焕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但术后并发症比较严重。3月13日下午3时,周焕因消化道大出血抢救无效死亡。
3月17日是周焕离开北京的日子,北京网友在八宝山殡仪馆组织了一次隆重的告别仪式,“你会变成天使吧,不用翅膀,嫣然一笑,就能快乐飞翔……”网友的悼词让到场的人潸然泪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