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卡、动感地带、新势力、新商旅……随着去年国内移动通信资费的进一步下调,套餐设置的丰富,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大了,伴随而来的还有不断上升的服务投诉。信息产业部此前已经下文,要求运营商进行简化。记者了解到,目前各运营商正在对现有套餐进行梳理。
品种多多考验用户智商
在移动通信市场发达的广东,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共有各类套餐上百种。随着去年电信资费的进一步下降,为了保留自己的盈利空间,很多运营商依然在扩展新的套餐模式,将众多业务捆绑打包,引诱用户掏钱。
昨天,记者拨通本市一电信运营商的客服电话,仅CDMA一项,客服人员就介绍了20余种套餐,资费价格之繁琐十分考验用户的理财智商。企业在推出之前一定对套餐进行了精细的设计和换算,后期的管理成本也一定不小,这个费用谁来出呢?相信广大消费者一定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
隐性收费让你防不胜防
“我以前使用的是128元包月的套餐包,里面包括了市话、短信、长途漫游等5项内容。不过,按照128元包月的标准,每天必须消费4.27元,当天没有消费到这个数字,系统也会按照这一标准扣除话费。”谈起手机资费套餐,家住南开区华苑小区一姓王的小伙子说,“后来,我选择了另一款看似便宜的套餐,结果一年的话费竟然相当于原来两年的。”
“一些新套餐的推出的确能带来资费的下降,但是纷繁复杂的计算和一些隐性收费项目往往让消费者防不胜防。消费者就算再精明,也没有运营商的专业人员专业。”本市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本报记者付强摄影 记者 杜建雄
专家观点
套餐该不该安静地离开?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近日指出运营商套餐存在欺诈之后,信产部首次针对这一现象,要求运营商减少资费方案种类;在资费方案设计时,应简化资费结构,通俗易懂,便于消费者直接选择和使用。
就在信产部要求简化资费套餐的时候,北邮教授曾剑秋却提出电信资费套餐未必越少越好。他认为,目前,关键问题不是套餐的数量,而是电信资费套餐设计和宣传推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套餐设计复杂,含大量专业术语,除非专业人士很难理解;套餐的条款明显对运营商有利,用户即使是法律专家也需要接受不平等待遇;几种套餐同时涵盖相同的业务,客户必须是一个“精算师”,否则总有上当受骗的感觉;由于不同套餐之间利益设计不科学,害怕客户转网,因此部分套餐包含了协议期,有的将“用户无异议自动延续到下一个协议期”设为默认;还有部分套餐中包含的免费服务内容有限,但从免费服务过渡到收费服务无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