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际糖价持续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白糖价格“无缘无故”的上涨。目前美国11号原糖在10美分/磅附近交易,这个价格水平是一年半以来的最低价格水平;而郑州白糖期货价格已经逐渐摆脱底部,开始冲击去年11月份形成的高点,表现在图形上是“W”底已接近完成。
国外:该涨却不涨
只因系着美国能源战略
国际市场方面,虽然巴西中南部地区部分糖厂已开榨,但目前巴西食糖的供应仍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因为即使有少量的甘蔗被收获,在5月份之前,糖厂也不会提供更多的食糖来供应国际市场。不久前,市场曾预期巴西政府可能会考虑把掺入汽油中的酒精比例从现行的23%提高到25%,但国际市场对此反应颇为冷淡。从目前国际市场的价格表现上来看,交易商显然对食糖市场所谓的“利好因素”采取了冷处理的态度,这一点与国内的反应正好相反,因此有些业内人士开玩笑说,国际市场的“利好因素”绕道航行来到了中国。
虽然是句玩笑话,但背后隐藏的一些东西却值得人们深思。我们注意到布什总统访问南美时,虽然极力怀柔拉美国家,但对敏感的巴西燃料乙醇进口关税问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全世界石化类资源的日益紧缺、中东地区的动乱和环保要求迫使美国在战略上开辟新替代能源,拉美国家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燃料乙醇先进的生产技术无疑给了美国更多的选择。虽然需求十分强烈,但看样子美国人并不想被动地接受南美的燃料乙醇产品和价格。资本的威力将再次发挥作用,美国将通过资本注入等手段收购南美的技术和控制从甘蔗的生产到加工、出售整个链条,就像控制目前的南美大豆一样,然而这需要时间。在这个进程完成之前,美国不会对南美的燃料乙醇大开国门。
世界食糖价格只是一个飘浮不定的风筝,线却牵在美国的能源战略上,虽然能源供应日益紧张,但提供石油资源的中东地区和提供替代能源的拉美国家短期内很难赢得卖方市场地位。因此,从这一点来判断,即使巴西本产季甘蔗生产出现问题,食糖价格也不会出现去年那种轰轰烈烈的上涨,因为食糖价格的上涨,就意味着美国替代能源采购成本的大幅上升。
国内:无缘无故上涨
是否“虹吸”待考量
与国际市场错综复杂的关系相比较,国内食糖价格的表现更能充分反映供需方面的变化。虽然国内今年的食糖增产格局已定,但需求方面表现出的异常坚挺不得不令人重视。由于国内需求方面的实际状况鲜能有人充分揭示,因而基于消费增长支持的上涨显得有点“无缘无故”。
根据中国淀粉发酵协会的统计,2006全年我国淀粉糖总产量可达520万吨,与1999年仅60万吨的产量相比,玉米淀粉糖的发展势头相当迅猛。直接对食糖起到替代作用的有结晶葡萄糖、液糖和麦芽糖等。
液糖2006年产量180万吨,同比增长35%;结晶葡萄糖产量约为65万吨,同比增长18%。从2000年开始至今的7年当中,淀粉糖的年增长率平均为37%左右。虽然前几年由于绝对量不大,还不足于影响食糖的供需关系,但最近两年,随着淀粉糖绝对生产量突破300万吨,对食糖价格的影响日益凸现出来。
虽然最近两年淀粉糖以迅猛增长的规模和低廉的价格冲击着蔗糖的消费,但从整个食糖供需平衡来看,也没有出现过分的失衡现象,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仅仅是一个脆弱的平衡关系。
如果仅仅沿循甘蔗糖和甜菜糖供销环节去研究可能会有失偏颇,因为甘蔗糖和甜菜糖的消费已经被淀粉糖大量“占位”,如果淀粉糖的生产因成本优势丧失而大量“撤位”的话,那么中国食糖供需脆弱的平衡关系就会马上被打破,淀粉糖的“撤位”会造成食糖消费的底部“虹吸效应”,从而激起价格的巨大漩涡。
但笔者认为,目前国内白糖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上扬更多由市场供应不平衡所导致的,上升的真正动因是否来自于食糖消费的“虹吸效应”还有待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