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无疑是双刃剑。对于中国传统工业重头戏的纺织业尤为明显,贴切地说,其开始发挥效用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内大量纺织品销往海外时,中国“纺织人”或许才幡然醒悟到汇率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回顾历史,从近代民族工业支柱到20世纪80、90年代的全面亏损,再到1998年的那场全国压锭运动,中国纺织业已然风雨百余年。199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上海调研时定下基调,以纺织业为突破口,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于是,一场“压锭1000万、分流120万人、实现整体扭亏为盈”的纺织业改革大幕开启。
随后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为纺织业日后腾飞夯实了基础,这些政策包括国家给国有企业的核定指标,重点向纺织业倾斜,压锭财政补贴,棉花体制改革等等。更具远见的是,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鼓励企业出口,同时增强了企业出口竞争能力。
如今,在国外经济界看来,中国经济初现“大国风范”时,中国领导人已在未雨绸缪,开始着力于解决外贸顺差过大,高调倡导进出口贸易平衡。对于外贸出口大户的中国纺织业来说,这无疑又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
为配合缓解外贸顺差,扩大内需,引导进出口平衡发展,人民币汇率、出口退税率以及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成为了政策发力的杠杆。对于那些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纺织业来说,摆在面前的是一盆火。要想顺利地从火上跃过,提升技术含量、走规模化道路似乎成为纺织业的华山天险一条路。
在天险前却步的企业最终将走向消亡,而无惧的勇者将加入到行业整合进程中,壮大自身实力。当下,对于人民币升值,中国纺织人已然并不陌生,未来的关键在于如何从人民币升值当中获取利益。调整出口国家结构似乎是不错的选择。
原来,人民币对美元虽已保持了一年多的持续小幅升值态势,而相对于一篮子货币中的其他币种来说,人民币并没有明显升值,有的还出现了贬值。那么,中国纺织企业完全可以将产品出口到这些国家,但前提是用该国货币进行结算。然而,开拓市场非一朝一夕可成。因此,当下的关键之一是纺织企业需进一步深入了解人民币升值的奥妙,使用诸如掉期、远期等多种金融衍生品,从而有效规避风险,在新一轮的纺织业风雨中站稳脚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