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数字
近日广东省一项调查显示,外来工青年、城镇本地青年和山区农村青年将“有温暖的家”作为生活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57.1%,48.1%,56.9%),其次是选择“有知心朋友”、“健康”和“事业成功”;相比之下,选择“有钱”、“有权有势”的比例很少。
60.9%的农村青年认为进城务工的最大收获是“开阔眼界、更新观念”。他们过去为了挣一些钱生活、养家,如今则寻求更多的潜在机会。专家预测:青少年幸福感的要素,有从注重物质因素向注重机会、机遇因素变化的趋势。
近日发布的《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外来工青年、城镇本地青年和山区农村青年将“有温暖的家”作为生活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57.1%,48.1%,56.9%),其次是选择“有知心朋友”、“健康”和“事业成功”;相比之下,选择“有钱”、“有权有势”的比例很少。
调查显示,青少年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让他们拥有多种多样的发展途径、发展机遇。“寄托希望也是一种幸福。”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所长谭建光教授分析,物质收入导致的幸福感是表层、浅显的,很快就有新的不满。相比之下,获得发展机会,有所追求、有所进取,才能使青少年得到不断的充实和满足。
同时,《发展报告》也透露,青少年5种不满心理导致幸福感相对较低。即“生活不满足感、工作不稳定感、发展不公平感、人际不和睦感、环境不安全感。”谭建光分析,当前,青少年不缺乏丰富的物质,但缺失了把握好物质世界的精神力量。
谭建光说,通过深入访问发现,青少年对经济生活的不幸福感往往是由于“比较心理”造成的。“当今中国对于工作和收入的比例,没有公认的标准,人人都与他人比较,看到他人的好处,忽略他人比自己艰难的一面,反而降低了幸福指数。”
另外,“社会不公”的感觉也削弱了青少年的幸福感。例如,外来务工青年认为,当地人“傲慢”、“排斥”,外来务工青年感觉与当地人相处“困难”的占35%,“一般”的占52%,“很好相处”的仅占13%。为此,他们希望社会提供多样化的公平发展机会,从而减少不公平感受引发的矛盾冲突。
另外,自主闲暇时间过少也是青少年缺乏幸福感的原因之一。接受调查的少年儿童有46%每天除了上课之外,还要花超过2个小时做课外作业。而被问及在课余和双休日主要做什么时,近40%的少年儿童首选复习功课或参加文化课补习。有63.7%的初中生和47.9%的小学生都表示“学习成绩不太好”是他们烦恼的主要来源。
数据显示,19.3%的青年人才与18.8%的外来务工青少年对孤独的感受较深。如在广州、深圳的一些高科技企业调查,开座谈会时青年人才就轻描淡写敷衍;个别访谈时才谈到孤独的苦恼。他们反映,由于工作利益影响,同乡关系也容易疏远,甚至陷入利益矛盾。
目前,79.5%的被调查学生感觉存在压力,其中67.3%的大学生觉得家庭对自己的期望过高,55.9%的大学生觉得压力主要来自就业,36.8%的人认为压力来自学习和考试,此外,34.5%的人认为现实和理想的矛盾给自己带来了压力。
从统计数据看,流动性大的青少年群体焦虑心理更强(大学生、青年人才、外来务工青少年),流动性小的青少年群体焦虑心理较少(山区农村青少年、镇街本地青少年)。专家提醒,课题组的基本思路并不是认为青少年身心健康状况比过去更差,而且因为社会转型触发青少年新的生理、心理问题,日积月累就会酿成社会问题。本报广州3月20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