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集团浦东钢铁有限公司几座钢花飞溅的巨型车间,经过重新设计包装,将成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别具一格的演艺中心和供部分发展中国家使用的免费展馆;几乎与世博会历史一样悠久的江南造船厂,更是将永久保留中国“最老资格”的近代工业建筑群,整体亮相上海世博会。
规划包容200万平方米建筑的上海世博会园区,被视作一个充满了未来创新色彩的“大观园”。可记者近日采访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的世博会园区工地,却发现不少动迁企业的一些老有百岁、少仅数年的“旧建筑”,已被赋予了“世博新角色”。
旧建筑“点石成金”
上海市副市长、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常务副主任杨雄说:“世博会园区所在的黄浦江两岸地区,曾经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本着勤俭办博的原则,我们已确定保留园区内现有的38万平方米建筑。如此大规模地保护和利用老建筑,将成为世博会历史上的第一次。”
38万平方米,意味着上海世博会园区近五分之一的建筑是“旧建筑”。传承历史文脉,演绎未来畅想,用旧建筑表现新事物,将成为上海世博会的一大特色。从上海世博会起,“世博会园区基本由临时性新建筑构成”的定律被打破了。
在毗邻世博会园区的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记者看到一排曾是纺织印染厂车间的“N”字形建筑,已被改造成世博会的行政管理和餐饮中心。走进同样由厂房改建而成的世博局大厦,几乎在每一层的电梯间、会议室门口以及漂亮的园区模型展示厅中,都可看到一件件用废旧工业设备和零件打造的艺术品。从一根乌黑的钢管、阀门、船坞用的青石到企业上下班敲的铜钟、轮船上必不可少的铁锚,都在静静讲述着这个地区近代工业文明的历史变迁以及世博会动迁保护中“点石成金”“变废为宝”的点滴故事。
不建“标志性建筑”
除了尽可能多地保留和利用现有建筑,中国政府勤俭办博的另一大表现是不再追求建设“标志性建筑”。前几年申博时,曾计划在黄浦江上建设“花桥”作为上海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但由于“花桥”建设费用昂贵,实用性难以保证,这一方案被否定。世博会组织者进而提出,不以建造任何一个“标志性建筑”为目标,而是更加注重园区建筑的整体空间效果和高效利用,并希望把人类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考作为上海世博会最宝贵的遗产长久流传下去。
没有了“标志性建筑”,记者多方询问到2010年盛会开幕,上海世博会的什么建筑或景观会让人在震撼之余过目不忘?有的专家回答,可能是在上海最早的火力发电厂烟囱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观光电梯;有的专家则认为,是在原钢铁厂土地上建设的面积达20多公顷的永久性滨江绿带。参与滨江绿带及世博公园规划工作的荷兰尼塔公司设计师朱顺宝说:“世博会组织者交给我们的设计理念,就是勤俭,要将世博会园区最宝贵的土地、江水等资源留给老百姓。”
包装设计殚精竭虑
对于保留、利用现有建筑等勤俭办博之举,会不会影响世博会质量进而降低吸引力的问题,吴志强认为,旧物利用并不是省事偷懒,相反,重新包装设计工作非常费力、麻烦,让很多专家学者殚精竭虑,为38万平方米保留建筑度身定制的方案设计图纸,足足可以装满一个房间。“但这是值得的,因为城市历史文脉被保留下来了,同时为城市发展增添了勤俭、实用、可持续的精神内涵。”吴志强说。
上海博物馆馆长、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陈燮君认为,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其中,城市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大规模保留历史遗产、勤俭办博正是这一主题的具体实践。
新华社记者 吴 宇
(新华社上海3月20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