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必评功摆好。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忧患。”面对政府工作取得的成绩,温家宝总理在3月16日记者招待会上十分冷静地说。
忧患,发人深思。
具备忧患意识,是我们民
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古人云:“多难兴邦、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忧患,一直是历代仁人志士所推崇的思想境界和传统美德,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从古代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贾谊的“上书忧汉室”、诸葛亮的“夙夜忧叹”、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到近代左宗棠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无一不忧国忧民。忧患,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也是在克服内忧外患和种种困难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新中国建立后,我们依然唱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头脑里时时保持着忧患思想,激励着志气,砥励着信心,启发着智慧。
忧患,是今天的“一双眼睛”,用这双眼睛去看中国的发展路径是否科学,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用这双眼睛去寻找百姓住房、就医、上学等民生的光明;用这双眼睛“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去问南来的燕子,去问轻柔的杨柳”。
忧患的意义,就是不自满,不骄傲,不躺在成绩单上睡大觉。一个人盲目乐观,不会忧患,说明这个人不理智、不清醒,当然很危险。放眼当今,民生问题应成为每一个领导干部食无味、寝不安的最大忧患。在经济较快发展的今天,一些干部被成绩冲昏头脑,不再居安思危,对眼前的问题不敢正视,掩盖矛盾,粉饰繁华,无所用心,吃喝玩乐,不读书学习,不思考问题,不预测情况,不总结经验,不吸取教训,看不到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性。胡总书记提出要增强忧患意识,温总理说头脑里充满忧患,就是要各级领导干部“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我们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保持压力感,增强使命感,激发责任感。
只有“官”忧患,才有“民”快乐。忧患,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要求,是一种民本思想,是一种为民负责的使命感。领导干部只有常怀百姓之忧,把人民的困难、大众的疾苦挂在心上,才会尽职尽责,为民排忧解难。从焦裕禄到任长霞,从孔繁森到郑培民等等,这些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无一不是为国忧患,为民忧患。领导干部忧国忧民,人民才会得实惠、享安乐。(张洪清崔艳蕊)
|